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數據,對美國移民分布有最新的重大發現,傳統上以居住城市地區為主的移民人口,已在過去十年,因工作地點而逐漸移向郊區和鄉村地區,特別是在房市蓬勃發展的地區。城市不再是新移民赴美的定居所在,打破過去以為只有白人遷離都市的成見。
世界新聞網援引紐約時報消息指出,全美約有2500個郡在2000年人口普查時,移民人口所佔比率不到5%,但如今卻大幅增加了40%。這次人口普查也發現,移民人口跟隨著工作機會(建築業或是蔬果業)甚至已分散到過去從來沒有移民的地區,而有的傳統都會地區,外籍人口幾乎沒有增加。
這是人口普查局從2005年到2009年間,自十分之一的美國人生活習慣,由全美67萬城鄉鎮裡間取得抽樣分析統計得來的資料,是普查局有史以 來所公布的最大一筆,也是最詳盡的人口普查數據。
最明顯的例子發生在加州洛杉磯縣,傳統上這是新移民主要落腳點,但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十年來,外國人口大致沒有增減,但在像是喬治亞州亞特蘭大郊區的牛頓縣,外國人口增加了四倍之多。類似情況也發在「移民之都」紐約市,由西語裔領軍、非洲裔和亞裔也隨工作機會移往附近郊區,曼哈頓的原來少數族裔社區的白人人口反而增加,收入差距也因為白人「貴族化」的拉高房價逐漸擴大,也排擠原在布魯克林日落公園的亞裔和西語裔搬往較便宜的長島南部。
這份數據也顯示年輕一代的美國人口比老一代的族裔更加多元化,例如去年出生的新生兒中有48%是來自少數族裔家庭。但這種新趨勢也讓專家擔心未來美國健保與教育支出的費用,將會產生爭議。同時少數族裔(特別是西語裔與非洲裔)的教育程度偏低。
這份數據也顯示,中位數家庭收入(medium household income)排名最高的三個地區,全在維吉尼亞州,分別是費爾法克斯(Fairfax)郡、勞登(Loudoun)郡,以及收入居冠的瀑布教堂市(Falls Church),該市中位數家庭收入高達11萬3313元,較2000年增長了17%。而貧窮率最高的五個地區,除了一個在德州濱臨墨西哥灣的威雷西(Willacy)郡,其餘四個全在南達科他州的四個印第安保留區,這些地區貧窮人口佔39%以上。
移民人口驟增的地區包括馬里蘭州佛德瑞克(Frederick)郡,該郡外國出生的人口成長將近三倍,佔該郡人口十分之一;維吉尼亞州史塔福(Stafford)郡,該郡外國出生的人口亦成長三倍,以及成長近四倍的喬治亞州紐頓(Newton)郡。
與此同時,全美移民人口傳統聚集的地區,有16個郡移民人口超過30%,但這些地區外國出生的人口僅增加25萬人。另外,高教育程度居民最集中的地區,則為華盛頓州的郊區,有七個郡逾半數25歲以上、具有學士學歷的居民是居住在郊區;科羅拉多州也有三個郡,加州和馬里蘭州則各有兩個郡。
都會區 亞裔生活更集中
人口普查局14日公布的美國小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顯示,在全國最大的100個大都會地區,有75%族裔隔離的情形下降至100多年來的最低點,其中多數在南部和西部。但專家分析過去五年的人口資料發現,在美國的小區,族裔隔離繼續存在,非洲裔仍舊最與其它族裔隔離,其次是西語裔和亞裔。而且亞裔與白人的隔離程度增加。
《世界日報》援引今日美國報消息稱,布朗大學社會學教授羅根(John Logan)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學家史陶茲(Brian Stults)分析了2005年至2009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他們表示,這個結果令人驚異。
羅根和史陶茲發現:
●非西語裔白人,繼續住在與普通非洲裔、西語裔和亞裔所住非常不同的小區內。大都會地區的普通白人所住的小區內,居民有74%都是白人;不過在1980年時,白人居民的比率為88%。
●非洲裔仍是最與其它族裔隔離的少數族裔,一個普通非洲裔所住的小區中,大多數居民都為非洲裔。
●非洲裔與白人,和西語裔與白人的隔離程度,與2000年時幾乎相同;而亞裔與白人的隔離開始增加,現在接近亞裔與西語裔隔離的程度。
●西語裔所住的小區內,平均48%的居民是西語裔。羅根說,此比率將繼續增加。他說:「移民自然傾向於群居於族裔小區,因而美國西語裔和亞裔人口的成長,自然形成更集中的族裔居住地。」
羅根用指數來衡量兩個族裔隔離的程度,最高指數100代表兩個族裔居住在截然不同的小區中,結果發現,非洲裔與白人的隔離指數,2000年平均為65.2,現在是64.1;西語裔與白人的隔離指數,2000年是51.6,現在是51.5;亞裔與白人的隔離指數則從42.1,升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