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敏感話題,但歷史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了,既然至今仍有不少人在議論這個話題,我們為什麼不能從學術上研究一下這個問題?筆者所用的方法是很普通的方法,沒有任何創造性,只不過想儘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本文採用的人口數據是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的1949至1965年數據。
從表1或圖1可看出:普遍認為困難時期從1959年開始的說法不很準確,似應在1960年開始或1959年末開始較妥:因為1959年的人口數據與1949-1956年的數據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有人認為中國的人口數據不可信。但沒有人提供充分的證據說明如何的不可信。而仔細考察圖1可以明顯看出:除了1959-1960兩年的數據不符人口自然增長的規律外,其它的都很有規律:它們都符合馬爾薩爾人口學規律:即人口按等比數列增加. 記P(t)是t年時人口數,則
由此可求得,及k是常數
實際上, 由表1,按上述公式用統計方法可算得:
1949年至1959年的公式為:
(1)
1962年至1979年也可以求得:
(2)
由表2可見,如沒有非正常死亡,則1961年的自然人口數理論應是70262.96(萬),但實際只有 65859(萬),由此可見
1961年的非正常減少人口數約4401萬!
1962年時非正常減少人口數約4531萬!
但1961年與1962年的這兩個死亡數不可相加,因為它們是從理論模型算出。按上述結果, 我的結論是:1961-1962年時期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約4400萬人.
但1949-1959年的實際數與模型人口數誤差的標準差達162萬人。因此,如用統計學置信區間法,則1961至1962年間非正常死亡人數(即區間下限)也應在4000萬以上。
討論
上述數字可信嗎?從計算的方法論上我不相信會有什麼毛病。另外,我提供我在農村的一個直接經歷供參考:
1965年9月,全國農村開展四清運動。我們被派往山東乳山縣乳山公社乳山屯參加四清運動(名義是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輪流在農民家同吃、同住、同勞動)。幾個月後,我問村中唯一的老人(69-70歲):你們村為何只有你一個老人?答:都死了。問:怎麼會死得這麼整齊?什麼時候死的?答:困難時期餓死的。問:為何只餓死老人,而村中少孩仍很多呀!答:每家就這麼點糧,先讓干話的人吃,剩下的不多了,老人怎麼能與孩子爭食?挨餓的總是老人呀!
上述簡要對話,我是歷歷在目,永遠不能忘卻!我們身在上海、北京大都市中的人如何能體會到當時農村的苦呢! 回憶當時該地農村中經年累月的主食總是地瓜(即紅薯),玉米餅也極難吃到,大米及白面更是妄想,它們僅在春節時才能分到一點點! 一個1-2百戶的村子,困難時期只活下一個老人(我印象該老人當時是上中農身份),你會有什麼聯想?
註:八年抗日抗戰,據報導死亡總數不超過3000萬人!
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衛生統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