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舜文化,就是我國始祖「五帝」之一舜帝所創造的文化。舜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發軔之功。
舜,亦稱虞舜,有虞氏,姚姓,名重華。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晚期,是我國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一位領袖,《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述的「五帝」之一。在「五帝」中以「德」著稱。相傳,舜母早逝,其父娶後母生弟像,父親及後母和弟弟不講道德,屢次想殺害舜,均被舜巧妙脫逃。面對父親、後母及弟弟的不仁不義,舜始終以人子之禮孝事父母,友愛弟弟。二十歲在社會上就以孝悌而廣有德聲,被四方的部落推為堯帝的繼承人。堯帝以二女下嫁舜,以九男與其相處,觀察舜治家與在社會上的處事,發現其確有以德感人、棄惡向善的美德,便把帝位禪讓給了舜。由於舜處處以身作則、善於用人,不僅治理好了多年的水患,而縣使農、工、商和音樂藝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政治清明的社會現象,被後人稱為「舜日堯天。」舜帝晚年,將治水有功的禹舉為繼承人後,仍以關心下民為已任。
舜文化是舜帝身體力行創造的,是舜帝平生實踐的結晶。舜作為人子和兄長、儘管受到父親、後母及弟弟的屢次陷害,仍然對父母報之以晚輩的孝敬,恪盡兄長對弟弟的友愛。在社會生活中,在處理與其他社會成員關係中,舜亦是身體力行去創造、去推行一種社會公德。如舜耕於歷山,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漁於雷澤,雷澤的人也學他把豐盛的漁場爭相讓給他人。可以說這就是把方便讓給別人」的「樂於助人」精神的初始。在職業道德上,舜亦是以身作則,帶動河濱制陶的工匠和在壽丘生產用具的工匠恪守職業道德精心製作,在負夏經商亦是以誠相待,不以獲利為目的。在治理聯盟上,舜帝靠的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身體力行地率先示範。後人稱其為「無為而治」。所以說,舜帝一生的社會行為,就是舜文化的實踐,是最初始的創造。
對於舜文化的內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僅限於「倫理道德」。但實際上它是道德文化的集合,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倫理道德。舜二十而以孝聞,被四岳薦於堯帝。這是舜文化中倫理道德的根源。舜在多次遭到父母及弟弟像的加害後,仍然一如既往。同時,命契作司徙,「敬敷五教」,推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教的五常教育,創造家庭和睦的生活,這一家庭倫理道德標準至今仍被人們推崇。
(2)社會道德。舜在社會道德方面,力行「樂於助人」、「鄰里和睦」、「童叟無欺」。他「耕於歷山,人皆讓畔;漁於雷澤,人皆以讓居。」舜在社會生活中,身體力行把方便讓給別人,影響了周圍的群眾;提倡鄰里和睦,友好相處,互相尊重,大家都願與他相處,都願與他為鄰同村而居。
(3)職業道德。舜一生中,從事過多種職業,除從事農耕、漁獵以外,還從事過手工業生產,經過商。「陶於河濱,河濱器皆不若窳。」陶工們受他的影響,把陶器作得精美又耐用。「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則是以誠、信對待商品生產和經營,不使假,更不欺行霸市。
(4)政治道德。舜在繼位執政後,在治理國家方面,講究施政道德。他舉賢任能,用人唯德唯才,「舉八愷、用八元」,「流四凶族」,表明他「善惡分明」。最後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政治道德,選定帶領民眾治水的禹為繼承人。在政治生活中,舜「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妄人。」對南方三苗民族問題上,「舞干戚於三苗」,以道德和高尚的音樂藝術去感化、教化三苗民族「棄惡從善」。出現了「九族親睦」、「合和萬幫」的政治清明、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