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FII越來越熱,證券市場的「南水北調」徹底取代了港股直通車。
所謂小QFII,即在港募集人民幣基金投資A股市場。無論是小QFII的「南水北調」,還是港股直通車,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環節,不過在國際化的效果上,「南水北調」要比港股直通車好得多。
港股直通車是讓內地的外幣持有者多個投資的渠道,以免內部外匯壓力過大,把外匯看做禍根,把禍水引導到其他地區了事。港股直通車對改革我國的貨幣發行體制沒有根本觸動,也無助於國際社會接納人民幣,是為了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投機舉措。此舉與開放內地投資者投資B股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損害內地投資者的行為。港股直通車還沒開,港股已經聞風而動股價節節升高,被取消是理所當然。
小QFII完全不同,是在人民幣境外使用範圍越來越廣的前提下,使境外的人民幣持有者擁有投資渠道,這樣人民幣才能受到貿易結算方的歡迎,否則人民幣在境外就是一張不能購物、不能投資最終也不可能有人儲存的廢紙,人民幣國際化淪為空談。事實上,小QFII與創設國際板本質上相同,都是為了拓展國際投資者的人民幣投資通道,使人民幣資產價格在境內外逐漸趨於一致。就市場而言,「南水北調」是將境外的人民幣引到內地投資市場,而港股直通車則是引內地的資金進入香港投資。兩者的最大區別是,前者將預先抬高香港的股價中樞,而後者將拉抬內地的股價。
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大公司股價可能獲利最大。截至12月2日下午收盤,恆生AH溢價指數盤中高見96.90,低見94.91,全日報收於95.24,上漲0.01或0.01%,指數顯示A股股價整體比H股股價折4.76%。在63只可比的A+H股中,出現倒掛的個股有20只,A股較H股折價兩成個股至7只,多為大盤銀行股,其中中國平安折價28.60%,招商銀行27.36%,農業銀行26.31%,中國人壽為22.24%,建設銀行為21.12%,鞍鋼股份-20.78%。如果通過小QFII「南水北調」縮小折價,那麼中國上市的大型銀行,在未來兩年地方政府平臺壞賬逐漸暴露的過程中,就有了足夠的支撐力。
小QFII起始時規模將遠遠小於現有QFII規模。截至10月底,證監會批准了103家境外機構的QFII資格,外匯管理局批准了95家QFII的外匯額度,合計193.2億美元,其中90家QFII已經開始投資運作;QFII賬戶的總資產規模約為3093億元,持股市值約佔A股流通市值的1.42%。
有消息人士透露,小QFII或將以試點形式分批推出,首批獲得資格發行人民幣基金投資A股的在港金融機構很可能有五六家,規模合計100億元左右,首批獲得資格的小QFII很可能在中資券商和基金公司中各選2至3家。
在香港等待套利的資金遠不止100億元。有報導表示,有6400億港元熱錢,伺機進入內地投資。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在上述資金裡面,有2200多億港元,是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之後,全球銀行業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香港的銀行將海外存款調回用於應急、週轉。而到2009年第二季度,香港股票市場回升,去年全年有5000多億港元,來自海外的投資資金,兌換港幣買港股。其中就有3500億港元,是內地的國企與民營企業上市或增資擴股的資金沒有調回內地。上述這些資金並不是熱錢。
6400億港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通過地下渠道有多少資金來往誰也說不清楚,不確定的風險才是真正的風險。香港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香港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越來越多,進入香港兌換成人民幣的貨幣也將越來越多。這是正常現象,否則,香港就不可能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金管局不必辯解,內地有關部門也不必緊張。現在重要的是,雙方緊密合作,對於資金量與交易的規模做到心中有數。
我們一手打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閘門,這是一條不歸路,走通了全盤皆順,走不通全盤皆輸。此時,必須有全面的應對之策,資金流引導到哪裡,是債市還是股市,或者是房地產市場?有必要堅持兩條:一是抑制熱錢,防止短期的外匯套利交易氾濫;二是繼續發行人民幣債券,同時「南水北調」,用小QFII等方式把資金引導到內地股市與債券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
我國上百萬億元的資本等待在證券市場兌現,駐紮在香港的資金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些金融大鱷不聽招呼,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指東打西。我們希望這些資金進入藍籌股,這些資金恐怕對中國的房地產、消費與新興產業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