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五都選舉造勢集會上可看到這樣一行人,他們不舉造勢旗,不戴造勢帽,遇到會場激動處,只笑一笑,不鼓掌,也不吶喊;而事後又說,「心裏都是翻江倒 海」。這一行人就是受臺灣記者協會邀請訪問臺灣的中國大陸媒體觀選團成員,他們中間有南都傳媒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長平、《南都週刊》主筆瀋亞川、《時代周 報》評論部主編彭曉芸和《南方農村報》評論編輯何滿。
除了他們,在造勢現場露面的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教授、學者。據亞洲週刊報導,這些大陸知識份子都是頭一次訪問臺灣,覺得臺灣是他們以前不真正瞭解的地方,甚至還不如英美政治那麼熟悉。可是,此時此地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們的,卻是「選舉」這兩個字。
南都傳媒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長平說:「近距離的觀察是一種體驗,從新聞上看到,和現場是不一樣的。就像聽磁帶和聽現場音樂會的差別。」長平說,在蘇貞昌的造 勢晚會現場,他不時被蘇的笑話逗得哈哈直樂。他說「我們的感受,肯定止不住地就會拿中國大陸做參照系,止不住地會去想我們自己。比如我們都說溫家寶總理親 民,可是你看看蘇貞昌,就這樣站在台上,像個鄰家阿伯一樣。」
《南都週刊》主筆瀋亞川更是患上了「民主飢渴症」。他說喜歡臺北這城市的素樸,喜歡剛入境時,中華民國護照窗口那一聲親切的招呼「瀋先生」。瀋亞川說, 「這和我到香港、到美國、到歐洲,感覺都不一樣。第一次到臺灣,是一個華人世界的不同情境的比較,你走在大街上,看它沒有北京、上海那麼堵車,我都會很開 心,不管有沒有充分的邏輯關係,我都會一廂情願地下一個很急切的判斷,哦,如果大陸社會像臺灣那樣,賦予這種民主制度後,它會被激發出什麼樣的活力啊。」 瀋亞川說,這麼一個小島,它轉型以後煥發出的活力和給人的親近感都讓人愛憐,想一想,中國大陸那麼一大片國土,「如果政治轉型,制度上了軌道,它該煥發出 多大的活力啊。真的情不自禁會想。同樣語言、同樣文化的情境,臺灣讓這種畫面變得可以想像了」。
長平也說,臺灣這兒講國語的場面,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中國。
「作為我們,深陷於中國問題之中,它會帶你去想像」;「樂觀地想,中國未來走到這一天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對那一天,應該具備想像力。這種想像力不只是浪漫 的東西,也應該想到一些事實,因為中國更大,面臨的問題更多,族群問題、民族問題、貧富差距……比如中國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場景,一個市長走下臺,恐怕他可 能真的會挨打,因為冤情太多,還沒有釋放掉。民主之後怎麼辦,這是忍不住要去想,也應該要去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