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生源掐尖戰即將登臺亮相——北大和清華這兩大頂級名校分別聯合六大高校,組建自主招生聯考同盟,準備一決高下。這被網友戲稱為「北約」PK「華約」。在部分中學校長眼中,聯考可減輕考生奔波之苦,但兩大集團競爭是減負還是「圈地」存在爭議。更有專家坦言,北大、清華等高校拼搶來的很可能是「二流生源」。
政策:「北約」聯考報考不分先後
昨天下午,北京大學(含醫學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七大名校同時發布公告,宣布2011年七校將舉行自主選拔聯合考試。
七校招辦負責人表示,七所高校基本上都是以文理醫工見長的綜合性大學,在歷史傳統、精神文化,特別是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上有相似之處。七校聯合開展自主選拔錄取工作,考生參加一次考試,就可以獲得申請多所大學面試的機會,考生既能增加選擇的機會,又能降低考試成本,減輕奔波之苦。
據介紹,2011年七校決定在自主選拔錄取中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並共享考試成績,根據考生筆試成績確定參加本校面試考生名單。七校聯考將在各省市主要城市設立考點。考生所報考的高校互為平行關係,不分先後順序,考生可根據興趣和各高校人才培養特點進行多元組合。
另外,在考試科目設置上,儘管提供了七個考試科目,但選考哪些科目以及每科成績如何使用,則由各高校根據人才選拔需求自行決定。比如,復旦大學非常強調文理綜合,就要求報考復旦的考生提供七科的成績,其他高校則不一定有這樣的要求。有些高校甚至可以根據考生的單科成績進行選拔,有利於多元人才的脫穎而出。
回應「北約」高校稱不搞生源惡性競爭
近日,有關北大等多校聯考的消息在網上一直沸沸揚揚,和最終版本不同的是,之前傳聞中國人民大學也名列其中。不過,日前在江蘇舉行的2011年高水平大學合作開展自主選拔簽約儀式上,人大卻加入清華、上海交大、中國科大、西安交大、南大、浙大等高校組成的聯考集團。網友戲稱這7所高校組成的聯考集團為「華約」。
有網友調侃說,明年自主招生中,北大領銜的「北約」PK清華挂帥的「華約」已不可避免。
本市部分中學校長坦言,高校自主招生聯合考試的確能減少考生考試次數,但是否真正為考生減輕負擔還不好說。相比之下,名校「圈地」掐尖的意圖更為明顯。
昨天在某門戶網站針對高校自主招生聯考的調查結果顯示,接近55%的網民表示這是「名校之間的高考生源掐尖戰」,16%的網民認為,這能「減輕考生負擔,降低考生應考成本」。
「生源競爭是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現象。」某「北約」高校招辦負責人表示,關鍵在於這種競爭應當是良性而不是惡性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選擇的基礎上,而不能通過高額獎學金和好專業進行所謂「求生」、「拉生」活動。「至少在我們七所學校內部達成了共識,大家地位平等,充分尊重學生選擇自由,不進行惡性競爭。這應當是一個進步。」
分析高校統一聯考將衝擊高考權威
與其「北約」、「華約」唱對臺戲,為何兩大高校聯盟不能一起打造名校統一聯考?
部分名校招辦負責人透露,之前確有動議,研究是否「985」高校聯合舉行自主選拔測試工作,但最終放棄了這一想法。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儘管是自主選拔聯考,但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仍然是自主,是在高考整體框架不變前提下的自主選拔,不能用聯考來替代高考。如果「985」高校的自主選拔都統一成一個模式,將會對高考制度的權威性和穩定性造成極大影響。至少在短期內,高考在權威性、科學性、嚴密性、公平性方面是任何一種考試選拔方式無法替代的,其他方式只能作為補充。
有關負責人坦言,實行完全的自主選拔對高校人才培養有利,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能會遠遠超越高校自身能夠承受的範圍。
質疑北大清華掐尖爭奪「二流生源」?
針對北大、清華等名校近年來日益激烈的生源掐尖大戰,業內人士表示,北大、清華等名校費盡心思「掐尖」的結果可能不是所期待的「一流生源」,而是「二流生源」。
近日,北京一位著名高校招辦負責人透露,這些年不少知名中學非常優秀的畢業生紛紛選擇留學海外高校,北京等部分大城市的中學名校接近一成優秀生「外流」到國外大學。
據瞭解,近年來,包括人大附中、十一學校、101中學、四中、師大實驗中學等北京多所高中示範校每年都有數十人被海外名校錄取,其中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七十人,其中便不乏頂尖畢業生。
海淀區一位著名中學校長坦言,三年內,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最優秀的中學畢業生將很難選擇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而就讀海外高校。
業內人士認為,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今天需要琢磨的是,比起在「二流生源」當中掐尖,更應拿出改革現行招生考試體制的勇氣和智慧,去和國外高校以及香港高校,真刀實槍地比拚「一流生源」。
對此,北大、北師大等部分高校招辦負責人表示,「當前對於中國高校來說,我們真正應當關注的,不是我們招收了幾個狀元或高分學生,而是是否招到了真正適合自己培養的學生。我們必須放眼全球,在世界範圍內和世界一流大學進行生源競爭,為中國的自主創新選拔人才,這才是中國大學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