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初中的以後,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與上小學時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中斷了聯繫,又一時在新的學校無法建立新的友誼,從而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
的確,在一個新的環境裡,就連成年人都需要做出心理上的調適,更何況尚在成長中的孩子們?
許多研究表明,對於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說,同伴友誼有著父母、師長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們會在同伴中尋求理解和支持,會加入同伴團體,在同伴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個性、性格,同時建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伴既是孩子成長的參照,也是孩子學習的典範;既是對孩子發展的挑戰,也是孩子精神上歡樂與痛苦的來源。可以說同伴友誼是孩子在這個人生階段中最為重要的社會關係。
但是十幾歲的孩子們畢竟還處在認知、情緒、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階段,他們的經驗、能力都有限,在形成同伴友誼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困惑、經受挫折。於是,有不少家長都請教心理專家,希望知道做家長的該如何去幫助孩子避免這種挫折、建立積極的同伴友誼。
其實孩子在交朋友上的困擾與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其它許多問題一樣,是使孩子的心理得以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從童年期向青少年期跨越的一個標誌。
孩子小的時候決定他和誰交朋友的標準,一般都比較簡單和具體。他的朋友們不是上學可以一起走、在學校是同班的同學,就是與爸爸、媽媽在同一單位工作、同住在一個大院裡的孩子;再不,就是大家去同一個課外活動小組,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總之,孩子上小學時候交的朋友們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一起玩耍。他通過這樣的玩伴關係,來學習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
到了少年期並向青春期過渡的時候,孩子的身體產生了許多生理變化,他的心理也出現了波動,社會交往當然也需要隨之進行調整。
這個時期的孩子們開始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特別是一些積極的、或者是迷茫的內心感受。他們需要從同伴那裡獲得理解、同情和支持,他們渴求心靈上和情感上的交流。
於是,以前的玩伴就可能無法滿足他的需求,他必須重新選擇朋友,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和支持的交往關係。
這個時期孩子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交流,他需要的不再是玩伴,而是知心的朋友了。這就難怪中學生的友誼比小學生的友誼更可能延續得久遠。可是為什麼童年一起長大的親密玩伴,並不都能成為孩子青春期的知心朋友呢?
這是因為,就像每個孩子長身材的早晚不同一樣,孩子們心靈上的成熟也快慢不一。
早熟的孩子有了新的需求,就會舍去舊日的玩伴,尋找新的與他心理髮展水平相當的朋友去了。
這種現象很正常,所以無論是孩子放棄了自己舊時玩伴,還是被童年的密友拋棄,家長們都不必為孩子們擔憂。
因為大多數孩子們都能夠有效地應付失去朋友的情感挫折,他們有很強的自我保護能力,通常會很快地就交上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誼關係。
當然了,凡事總會有例外。遇到自己的孩子出現交友困難的時候,家長們也不妨伸出援手,幫孩子渡過難關。關於這一點,專家們是這樣建議的:
首先,是家長們要注意不要反應過度。有的時候爸爸媽媽看到孩子沒有朋友,他們往往比自己遇到問題還要更焦慮不安。他們會問長問短、勸東勸西,說了一大堆話,卻因為不瞭解孩子而說不到問題的點子上,反而會使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把自己的心對父母封閉起來。
所以家長們要是遇到孩子沒有朋友的情況,最好的應對辦法是讓孩子自己述說,家長只要傾聽,並且適當地加以引導,就可以了。
另外遇到孩子在交朋友的問題上遭受挫折時,家長要盡量置身度外,從旁觀者清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而不要把自己也捲進去,成為另外一個受傷害的人。
想想看,假如爸爸媽媽先對孩子的遭遇表現出氣憤、傷心和失望,孩子又怎麼能夠準確地面對自己,並且從爸爸媽媽那裡獲得支持和力量呢?
要知道人際關係的挫折,孩子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次,就像他學走路時要摔很多次跤一樣,孩子必須學會,也能夠學會在挫折中重新站起來。爸爸媽媽要有這樣的信心,更要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自信。
此外,要幫助孩子建立新的友誼,父母親不妨為孩子創造一些條件,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並且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決定選誰做自己的新朋友。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經常和孩子談心,幫孩子認識到他喜歡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愛好願意與朋友分享,並且協助他做出選擇。
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不但能夠交上新的朋友,他對自己也會更加自信了。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