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交通事故,除了思想上的麻痺大意,還同不瞭解國外的交通規則和交通習慣有關。記者為此瞭解了部分留學熱國的交通規則,以饗讀者。
美國
發生車禍別馬上認「錯」
在美國發生車禍後,正確的做法是讓保險公司去和對方協調責任歸屬。並且一定要問清對方的地址、電話、姓名、車牌號碼、保險公司電話、公司名稱、車輛註冊證等資料。如果有目擊者,也一定要向目擊者要電話及姓名。
在美國,行人有先行權,行人是指步行的人或者使用以人力為動力的交通工具,如穿溜冰鞋、踩滑板行走的人,行人的定義包括使用輪椅的殘障人士,但騎自行車的人除外。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行人有先行權,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在事故處理和責任賠償認定方面,簡單地偏向行人。
在美國,單就機動車與行人交通事故責任的交通法規來說,美國50個州就可分三類情況:第一類是採取過半認定制,即涉及事故的一方一旦被認定應負責任超過50%,就應擔負全部事故責任,如果行人違規在先,大多數情況下得不到任何保護,美國半數以上的州實行該制度。第二類採取比例分攤制,即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事故涉及者的具體責任比例,並按照相應的比例來分攤賠償。實行這類制度的州為加利福尼亞、路易斯安那、阿拉斯加等13個州。按照這些州的法律,行人的路權總是高於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總是有優先路權,而不管行人是否違反交通規則。至於事故的責任比例則由警方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門的專家來認定。第三類則採取簡單多數制,即事故中承擔責任比例多的一方就應該負全責。實行這類制度的包括阿拉巴馬等6個州,這類制度強調機動車和行人應各守其責,誰違法在先,誰就得擔負全部責任。在這些州,行人如果違規在先而受到傷害,須自己承擔全部責任,與第一類制度相比,更加苛刻。
英國
街道很少設自行車道
在國內,騎自行車出行是比較方便的出行方式,但在英國,如果選擇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尤其要注意出行安全。
英國是為數不多的靠左側行車的國家,與國內靠右側行駛的規則正好相反,這對很多中國留學生來說需要有一個習慣的過程;此外,自行車一般是英國人的鍛練工具而非交通工具,所以英國街道很少設自行車道,即使設立也非常狹窄,加上英國街道汽車車速普遍較快,所以在英國騎自行車尤其要注意安全。建議騎車出行時,在自行車上安裝能發光的設備,或穿上帶反光的衣服,以確保汽車司機在英國常見的雨霧天氣中能夠清楚地看到你。
在英國,過馬路時,如果有人行通道請一定要走人行通道。一般的人行通道都有交通燈,按一下交通燈的按鈕,等交通燈變綠之後再過馬路。如果附近沒有人行通道,在橫穿馬路的時候,一定在左右兩邊都觀察後,在確信兩邊都沒有車的情況下,才能過馬路,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與快速行駛的汽車去較勁,這樣的代價往往超過想像。
相對來說,在英國最自由、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汽車。雖然英國的汽車很多,但人們都非常遵守交通規則,所以在英國開車還是比較安全的。如果要開車的話,首先要有合法資格,一是年齡要達到17週歲,二是要有駕駛執照。目前,英國承認中國的駕照,中國駕照可以在英國合法使用一年,一年後必須換成英國正式駕照。由於英國都是右舵汽車,儘管有的學生持有中國駕照,或在國內開過車,但到英國後,還是建議跟教練學一段時間,這非常有必要。
日本
司機責任大
不少留學生在日本坐公共汽車,常常對公車司機的一個小動作感到好奇:不少司機每次在汽車啟動之前,會手指一下前邊,再指一下左邊和右邊,嘴裡唸唸有詞,如果瞭解一下可以發現,那是司機在說:「前面沒問題、左面沒問題、右面沒問題」,原來那是司機在確認是否「安全」。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公交車上,在電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是如此。
在日本,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駕車走十字路口,即使沒有紅綠燈,司機一般也會停一停,左右看看有沒有行人才走,在日本,只要是綠燈,行人都會目不斜視地過馬路,非常篤定。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日本發生交通事故,一般都要追究司機的責任。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日本人對開車旁若無人、將路上積水噴濺到行人身上的駕車行為十分反感,在日本雨後駕車就要格外小心,如果濺到行人,會被處以65美元的罰款。
澳大利亞
駕車右拐不規範要罰款
澳大利亞的行車方向與中國相反,採用「左行制」,在澳大利亞駕車,比開錯道還讓人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有「勾形轉彎」。比如在墨爾本中心商業區的一些十字路口,司機是不能在右行道直接右轉的,而是要把車先開到最左邊的車道,到交叉路口後再右轉。據說這一強制措施是為了避免一般車輛佔用電車車道。違反這一規定的司機將被處以81澳元的罰款。
在澳大利亞行人通過馬路有三種狀態:其一在市區和商業區等繁華地帶,行人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行人根據信號燈的指示過街或停留等候;其二在購物中心等行人較多的地方,只要行人在斑馬線上,任何車輛需停下來讓行人通過;其三在居民區等少有行人的地方,行人可觀察路況後穿行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