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倫敦電影節上映賈樟柯的記錄影片《海上傳奇》。
中國導演賈樟柯的記錄影片《海上傳奇》在第54屆倫敦電影節上展映。BBC英倫網通過越洋電話對賈樟柯進行了採訪。
賈樟柯認為,倫敦對他電影的推動「很重要」。他在表示對在倫敦電影節上展映的記錄電影《海上傳奇》有信心後,說每一位講述者都很打動他,「韓寒很幽默」。
賈樟柯說,他的這部七月份在中國首映的講述大上海近百年故事的記錄電影《海上傳奇》能在中國國內進入商業院線「很少見」。
「老是時間不對付!」賈樟柯在說到自己又一次爽約倫敦電影節後,對預購他所有電影的倫敦電影節「充滿感激」。
記錄電影
花費近兩年時間、採訪上海、香港、臺灣八十多位歷史親歷者,《海上傳奇》收錄了包括杜月笙之女杜美如、「味精大王」後人張逸雲、博客作家韓寒等等18位嘉賓演員,年齡跨度更是從九十高齡到80後。賈樟柯說,《海上傳奇》這部影片是「95%的真實、和5%的虛構」。
「這部影片絕不是服務上海世博會!」賈樟柯詼諧、但毫不迴避這部記錄1927年後上海的影片,由於涉及1949年和文革時期等重大歷史節點而引發的熱議。他用「艱難」、「被動」總結,說這部影片「就是要回顧這段時期國人的遭遇和命運」。
賈樟柯笑著說,世博期間上映讓觀眾感覺「比較出乎意料」。
這位十年間被倫敦電影節重視的中國導演說,《海上傳奇》在中國上映,「首先要打破對(在電影院看)記錄片的陌生感」,「主要還是年輕觀眾」。
當事人從個人角度口述歷史,賈樟柯嘗試通過「細節」讓歷史更能觸動。他舉例在大銀幕中當事人直接講述的表情,以及影片中怕衝散,被奶奶一條繩子拴住上船逃往臺灣的一段場景,「立刻讓(戰亂時的)離散清晰起來」。他表示,當中國人逐漸重新審視歷史時,當事人的講述「有一種撥雲見日的美感」。
賈樟柯滿意地說,負責電影音樂的臺灣曲作者林強,通過「不體現浮華」、運用「上海造」的《梁祝》旋律更強地渲染了影片主題,「有情懷的感覺」。
上海、海上
七零年代的兒時生活在山西、對「上海製造」很有情結的賈樟柯,在大學時期終於打破了對上海的陌生感。
「從鴉片戰爭到當代,幾乎所有重要的政治家、藝術家和學者都跟上海發生(緊密)關係…」賈樟柯突然意識到,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諸多事件,「特別是民國」讓上海成為當時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很國際化」!
被上海「深深吸引」的賈樟柯在《海上傳奇》中把焦點關注在1927年「清黨」之後的上海歷史。「當事人或當事人的後人都還在,所以(這段時間上海的歷史)雖然遙遠、但可觸及」。
賈樟柯說,他對上海的最大興趣,還是「這座城市負載了很多中國現代歷史的故事」。
賈樟柯不願用「表演」來評說影片中的18位嘉賓,「他們都是講述自己的故事…並不是虛構的」。他笑著說,韓寒很能打動年輕觀眾,因為「很幽默」;上官雲珠兒子的講述最打動他自己,因為「都是電影工作者」。賈樟柯透露說,影片從籌備到拍攝過程中,「都叫《上海傳奇》」。但是到剪輯階段,他認為「上海」「太具體、太限制故事題材」。賈樟柯認為,該片講述的故事「遠非上海一地,而折射了全中國的命運」,因而影片的名字最終確定為《海上傳奇》。
他補充說,上海和「海」的關係密切,由於「海」,上海才「發達」;而「海上」更有「水的感覺」,「上海也一直有海上的概念」。
賈樟柯說,影片的英文名字《I Wish I Knew》是他們拍攝過程中,當年上海「味精大王」張逸雲的孫子張原孫先生最喜歡的一首英文歌命名,「特別適合這部電影」。
賈樟柯說,這首英文歌也表達了「在歷史面前,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一份嘆息」。
市場
賈樟柯承認,《海上傳奇》的成本回收「三分之二還要依靠海外市場」。他認為,該片成功的海外發行「得益於十幾年來的市場積累」。
賈樟柯強調,國內和海外發行「不是錢的問題」,「都應該努力開拓」。他表示影片除應該「能在本土被消費外」,海外發行的意義更多在於「電影的思想能力能否被更多的文化和國家分享」。
賈樟柯說,中國導演「不應只滿足於本土的文化、娛樂需要」,而「應該對整個世界有所建樹」。他認為,中國導演開拓海外市場的背後,是「渴望國際交流的心態」。
英國觀眾
對於在倫敦電影節上觀看《海上傳奇》的英國觀眾,賈樟柯認為,作為「外語片」,觀眾肯定會出現「文化隔閡和背景模糊」。
他堅信,影片涉及到的「大主題」能被全世界人接受:即「在社會事件、戰爭災難下人的被動」。
他認為,生活在倫敦的人都有和影片相似的經歷。他希望倫敦觀眾能感受到「大家都能分享的主題」。
賈樟柯說:「倫敦對我的電影推廣很重要!」他很感激英國電影協會(BFI)購買了他幾乎所有電影的發行權。
賈樟柯笑著說,十年間再也沒來過倫敦電影節,「純屬機緣巧合」。
他說,希望明年的倫敦電影節,他能攜目前正在籌備的武俠片如期赴約。
倫敦電影節幾乎購入所有賈樟柯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