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前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各地方政府成立了大量的融資平臺從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債務總量最高到了7.66萬億,相當於GDP的20%多。「中國式次貸」之嚴重已引起中央重視。
筆者認為,成思危先生對「中國式次貸」認識比較深刻。他說,外國的次貸是把錢貸給沒有還款能力的個人,中國的次貸是把錢貸給沒有還款能力的地方政府。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金融機構倒閉,許多按揭貸款者流離失所,引發一場金融危機,而最終使得百姓失業率居高,受損害最大的是普通百姓。以地方融資平台大舉貸款形成的「中國式次貸」,看似歸根結底由國家信用、地方政府信用作保證,其實,最終還是百姓買單。
成思危先生的分析入木三分:第一個可能是由中央如果出,那就會減少我們改善民生、社會保障等等方面的支出;第二個可能是轉變成銀行的壞賬,這也同樣會造成老百姓的損失;那麼第三個更壞的就是我們多印鈔票。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對其嚴重性的一個糊塗認識就是,不用擔心,因為中央財力很強,出現問題中央能夠處理。
對此問題一些學者另一個糊塗認識是,不要緊,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平均債務比例是130%,還在安全線之內。對於此糊塗認識,成思危先生也分析得尖銳、深刻:不能講平均,為什麼不能講平均,那些負債多的縣,能讓負債少的縣去替它還錢嗎?那些高於130%、200%、300%的誰來救它,別的省市不會去救它,只能靠中央去救。
真實情況是地方融資平颱風險已經凸顯出來,這給銀行貸款安全已造成巨大威脅。一些地方融資平臺其實就是一個皮包公司,甚至連皮包公司都不如。因為,皮包公司從形式看還有合法法人地位,而一些地方融資平臺在申請貸款時根本就不具備合法法人貸款條件,就憑地方政府所謂的財政擔保或者市政項目收費擔保申請貸款。可以說,從貸款那天起,地方融資平臺的掌舵者或許就沒有打算還款。而商業銀行認為,反正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貸款出現問題有政府兜著,也不會追究責任。一些專家也認為國家信用、政府信用作保證,不會出現風險,最終國家能夠扛住。多方出現的糊塗認識,使得地方融資平颱風險累積並得不到及時解決和控制。
地方政府債務總量最高到了7.66萬億,相當於GDP的20%多,佔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15.6%(9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為49萬億)。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商業銀行將發生不良貸款,可能引發貸款過多地區的局部性金融風險。當然,政府無論哪種辦法解決,最終都是人民買單。
因此,對於地方融資平颱風險一定要高度重視。筆者認為,一定要先停下來下大力度整頓,徹底摸清風險點、風險大小,徹底清償債務、落實債務、落實銀行貸款安全措施,逐步消化處理風險。切忌,一定不要被一些官員不負責任的話語和一些學者坐在辦公室裡杜撰、臆想的觀點所迷惑,要多聽聽諸如成思危先生的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