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新聞雜誌登陸 夥中新社入股

發表:2010-10-24 21: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記者萬厚德綜合報導】臺灣知名政論雜誌《新新聞》週刊將與中國的半官方通訊社中國新聞社主辦的《中國新聞週刊》合作創辦新雜誌。對此,評論指出,此舉或能將臺灣媒體特有的競爭性、敏銳性與新聞理念及專業性帶入大陸,不過,在中宣部的嚴密監控下,對於言論自由與民主開放的影響成效,實有待觀察。

據中央社報導,臺灣《新新聞》週刊將出資人民幣1,200萬取得49%股權方式與大陸《中國新聞週刊》合作,新創新聞文摘性質的雜誌。新雜誌的編輯、發行、印刷、廣告和通路等,都是由大陸合作方處理,臺灣只出資並在3席董事會中只佔有1席。雙方已在11日簽署合作協議,未來發行範圍以大陸為主,但後續不排除在臺灣上市。

新新聞:促改但不觸中央政策

《新新聞》週刊董事長周天瑞在北京表示,新雜誌的新聞選材將注重大陸公共政策問題的實質面。將大陸各地媒體探討的問題以文摘方式呈現後,再根據議題追蹤報導,以媒體社會監督的力量,催促大陸進步改革。

不過他也強調,「只要不觸碰大陸的中央政策,媒體幾乎沒有約束。」

對於選擇與大陸官方媒體中新社所屬的《中國新聞週刊》為合作對象的考量點,周天瑞表示,雙方先前就已有稿件和廣告內容的交換,這次倒過來投資,則是著眼於中新社本身在大陸布局清楚,發行網健全和廣告資源豐富。

周天瑞也坦白表示,臺灣媒體要想一步到位獲得正式批文成立傳媒,現階段是不可能的。也因此,初期採用投資的方式將這本雜誌「變成大家的事情」,是目前可先行布局的方式。至於《新新聞》週刊的理念是否能套用在中國大陸,周天瑞認為可以留待以後再說。他表示,從過去臺灣發展的軌跡來看,中國的政治改革是必然的路,中國不可能持續封鎖媒體。

立場偏藍 登陸加分

《新新聞》週刊創刊於1987年。創刊之初是一本政論雜誌,口號是「不鳥官僚政客,只管百姓蒼生」。過去20多年來幾經改版,現在的定位是以政論為主,新聞事件為輔,探討觸及臺灣民眾生活各個層面的一本綜合性雜誌,每週四出版,備受臺灣政壇的重視。在報導兩岸關係上,《新新聞》週刊多傾向於偏藍立場。一般咸信,這對「登陸」自有加分作用。

《新新聞》週刊在大陸媒體界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主要得益於該雜誌核心人物南方朔的貢獻。《新新聞》週刊經常刊登南方朔關於兩岸關係和臺灣政壇的政論文章,多次被新華社下屬的《參考消息》轉載,由此被眾多大陸民眾認識和瞭解。

至於《中國新聞週刊》,則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半官方通訊社中國新聞社出版的一個週刊。1999年9月開始創辦,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

據維基百科評論指出,該週刊雖然發表一些中國大陸的時政文章,但與此同時和中國新聞社的關係,該週刊仍與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一致。相比由中國共產黨退休黨員創辦的《炎黃春秋》,在政治事件上的立場還是處於相對較弱的地步。近來與少數獲得中國政府特許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境外雜誌《鳳凰週刊》,以及南方報業的《南方人物週刊》成為主要的對手之一。

挾其與黨的特殊關係,《中國新聞週刊》是唯一一份能進入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會場的雜誌,與唯一一份被各國駐中國及中國駐外大部分使領館訂閱的雜誌。

陸學者:好事但政治障礙高

臺灣自從1987年開放報禁、黨禁以來,新聞媒體蓬勃發展,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被譽為是亞洲媒體自由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其新聞自由程度、媒體競爭激烈度與記者的敬業投入都廣受關注。但是,以敏銳、敢言、專業著稱的臺灣媒體進入中國,對大陸的新聞自由、言路開放是否會產生某些影響?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王東成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的訪問時表示,「言論自由」在2010年的中國是一個關鍵詞。臺灣媒體進入大陸,對中國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不論能起到多少促進作用,都是好事,他說:「一個是增進兩岸的互相瞭解,另外一個是憑藉臺灣的媒體優勢,來攙和大陸的事情,促進大陸的社會進步,促進大陸的新聞自由。這是一件大好事。」

不過王東成同時也認為,中國當局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願意讓臺灣媒體進入大陸,另一方面會很擔心。他表示,大陸當權者在政治上特別過敏,看問題都要從執政權力的鞏固、執政黨地位的鞏固出發,因此,「為我所用」會是它採取的辦法,「它會給兩岸媒體的融合設置不少的限制和障礙。」

臺學者:產生指標效應 拭目以待

市場經濟效應是臺灣媒體搶進大陸的重要因素,畢竟在市場規模上,臺灣是無法比擬的,這對飽受激烈競爭與訊息網路化而虧損連連的臺灣各大媒體而言,進軍大陸市場似乎成為獲利解套的票房保證,而《新新聞》週刊則拿下自90年代兩岸開放以來,首家獲准投資中國傳媒的臺灣媒體。至於對大陸起到的影響,臺灣師大大眾傳媒研究所所長胡幼偉對美國之音表示,《新新聞》進入大陸肯定會產生影響,可以起到一些很值得觀察的指標作用。不過由於中共對新聞的管制與審查仍然比較嚴格,有很多辦法來管制報刊雜誌的發行內容以及範圍。因此,胡幼偉說,《新新聞》作為一本臺灣的老牌政論雜誌,在大陸是否能夠突破各種設置的障礙,能夠產生多大影響,還需拭目以待。

港媒熱批:臺經濟取向 無心主導

《明報》的評論則是十分露骨。這份香港平面媒體指出,在媒體議題上,大陸完全是政治考量。北京當局明白,未來要掌控臺灣輿論主流,就得先掌控媒體。現在先拿大陸市場當誘餌,餵飽臺灣媒體後,再用政策控制食物來源,與大陸過去吸引台商的策略大致相同,拿麻將比喻,顯然是牌桌上的莊家。

至於臺灣媒體,《明報》批評指出,由於各個經營艱困,臺灣媒體手中沒有什麼好牌,也無心主導牌局,一心只想要搶佔大陸市場擴大營運規模撈點好處。至於臺灣官方,雖是說要交流,要傳播民主,但也毫無建樹,手中枉有一副好牌,最終卻成了陪襯。

對於受命與臺媒交流合作的大陸媒體,《明報》則認為,他們獲利豐厚,多數大陸專業媒體人對赴臺發展並無興趣,但是對臺灣媒體在民主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興趣極大,期望汲取臺灣經驗,在言論自由與建立公民社會上一展身手。在這場牌局上,正默默地籌組大牌,意欲改變牌局走向。

「喉舌」盡訴陸媒處境

從各家的看法中不難發覺,臺灣產學兩界對於中國政改是寄予「厚望」的,不論他的出發點為何;而大陸傳媒界對於臺灣媒體「登陸」,則是抱著期待的心情,畢竟,身為媒體人,內心裏的良知還是想著「為民喉舌」,而不願成為黨的奴才。香港2010年華語記錄片節中獲獎的大陸記錄片《喉舌》,不但揭露了大陸官媒運作的「家醜」,更是道出了大陸傳媒人士在內心中掙扎的良知,也訴盡了他們滿腹的心酸與無奈。

這部由當時任職深圳電視臺的媒體人郭熙志所拍攝的記錄片,記錄了深圳電視臺在節目拍攝過程中的權力拉扯點滴。上級命令下級做黨的喉舌,下級行動上服從了,卻心有不服,口出怨氣;上級用職位和高薪說服下級,下級用職位和高薪說服自己……充分暴露權力的腐化運作,深刻的刻畫出深圳電視臺內記者被要求一切以共產黨的利益為依歸,權充當權者喉舌的處境。

片中一段對話則充分揭露了中共官媒對這項「政治正確」的依歸標準:「汪洋靠誰活,汪洋你今天活到這個程度,你不是靠共產黨嗎?你不是靠共產黨嗎?你不為共產黨說話,你為誰說話?觀點搞清楚,我們是黨的喉舌。」

因不滿工作環境而離職並前往香港訪問的郭熙志指出,中共當局把媒體當作政治宣傳工具,目的就是對百姓洗腦,好塑造出更多的奴才。而許多的民生報導,則是聚集大量資源,為當權者服務,協助政治人物曝光,好為他們的仕途鋪路。而制衡與監視,也成了官媒的基本功能。郭熙志指出,中央透過新聞調查、焦點訪談這樣的節目,達到了制衡地方、監視地方黨政機構的工具。

片中講述一個揭露社會矛盾的節目,很多記者希望反映真相的報導都遭到掩埋。郭熙志說:「絕大部分的記者想要做點有價值的事,總希望新聞能發出去,而且能夠反映真相,能夠跟自己的良知是統一的。」但是事實上,中共對媒體的控制是相當嚴密的,甭說反應真相,連發出去的機會都不敢奢望。而這種控制甚至已經滲透到了學校。郭熙志指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書記,便是市委宣傳部派來的。

物極必反。郭熙志透露,現在大陸的老百姓對中共的官腔厭惡透了,放棄看電視,放棄看報紙,然後都是反向的思維。他認為,要改變現狀,中國的體制改革是必經之路。

「喉舌」目前已遭中國官方禁播,不過透過小道傳播的力量,應該會讓這部片子傳遍習慣於反向思考的中國人民耳目。

「只要不觸碰大陸的中央政策,媒體幾乎沒有約束。」《新新聞》週刊董事長周天瑞的一句話可泄了天機,說穿了大陸媒體的現況與臺灣全然的經濟動機。當揭露愛滋成了泄漏國家機密,當為民喉舌成了破壞社會和諧,媒體還有什麼樣的議題可以碰觸?是沒有什麼可約束的了,剩下的,也就只能師法《鳳凰週刊》,打打擦邊球做做樣子,卻實質的「為黨喉舌」去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