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明白了,僅僅因為可能存在的熱錢流入風險就斷定央行不會加息,這是何等的幼稚和流於膚淺,目前國際貨幣戰爭所依托和揭示的大國博弈的背景複雜性遠遠超出想像。三週前我斷言央行年底前必將加息,即使冒著熱錢流入的風險。筆夫的依據非常簡單,從2000年以來的三次加息過程來看,2004年加息、2006年加息的起點都是農產品價格的大漲,因為工業原材料的暴漲會視為經濟的復甦,而只有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才能讓政府徹底坐不住。這一次也不會例外,正是近期的農副產品價格的暴漲堅定了央行加息的決心。
當然,隨後公布的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證實了央行決定的出發點。儘管CPI攀升了3.6%,但是GDP增速放緩,為9.6%,為全年增速最低的一個季度,低於一季度的11.9%和二季度的10.3%,不過,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同比增速放緩的背後是環比的高增長,經濟仍處於加速狀態。
但是,不管是通脹升溫還是GDP增速放緩的數據,對於股市都不是什麼好消息。加息對於前一段時間比較亢奮的市場交易將有所抑制,並不排除出現兩週以上調整期的可能。尚不清楚GDP增速放緩的性質是什麼,一般認為,地方政府強制性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可能是減速的主因。加息對於市場流動性的影響並不明顯,尤其考慮到因加息所帶來的熱錢效應,流動性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有增無減,但是加息對於地產及重工業的影響顯著,故而可能影響到股市近期的走勢。
在全球關注貨幣戰爭蔓延的同時,中國國內的通脹壓力有增無減,而且沒有人會樂觀地認為加息對抑制這種趨勢有多大的幫助。就在加息的前後幾天裡,中國人民餐桌上的主要主食品種——稻米的價格出現了飆升,反映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早秈稻主力合約價格周漲幅超過10%,這是繼小麥價格上漲之後,又一種最重要的主食糧價上漲,這種異動據說已經震動了管理部門,可能進行市場干預,但是,面對輪番上漲的農、副產品價格,顯然國家的干預能力正在下降,尤其是對於一些依賴進口市場的品種,政府更是無能為力。
水稻價格的攀升源於中國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頻頻出現的水災。但總體上來看,中國雖然夏糧減產,但秋糧是豐收的,供求矛盾不明顯,中國水稻價格攀升是與全球水稻價格的大環境分不開的。今年以來,一些水稻的主要生產國如泰國遭受嚴重水災,糧食減產嚴重,泰國減產幅度達到20%,另一個水稻主產國越南,本月也遭受嚴重水災,受到近期颱風Megi的影響,菲律賓稻穀產量遭受重創,損失達幾十萬噸。中國海南島本月也連續遭受洪水襲擊,成為國內價格上揚的導火索。上月,全球第四大水稻產區美國調低了該國今年的水稻產量。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稻穀價格全面攀升。
全球投資者正在靜靜地等待著,看看即將召開的G20峰會,財長們將會說些什麼,不要期待會有什麼救世之舉,那些心懷叵測的財長們一門心思考慮的是如何在一場匯率戰中佔到便宜,蓋特納在臨行前三番五次安慰全世界,說美元不會繼續貶值,但這不過是為了避免會議弄得不歡而散,導致全世界把責任推給美國人的一種表態而已。西方世界面臨通縮的威脅,他們也不存在糧食安全的問題,他們並不懼怕匯率戰爭,相反,匯率戰是他們向新興經濟體要價的籌碼。筆夫有時想,事情的根源或許可以追溯到第一輪危機時各國的反應了吧,現在中國人是否應該為四萬億計畫而懊悔。如果中國不答應他們人民幣升值的要求,他們就讓金價漲到天上去,讓近三萬億的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價值不斷蒸發。
對,加息,我們只能這樣做了!但這是中國最為苦澀的一次加息了吧!因為所有的路都被人家給堵死了,央行不可能對於每天都在使勁上漲的農產品價格充耳不聞,那叫不作為,但是誰都知道,加息對於解決這些問題毫無意義,相反,在某些層面上,矛盾正變得更加深刻。
清醒的人士會認為,加息幅度太小且來得太晚,因為來得太晚,所以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筆夫認為,比起最合理的加息時間節點,央行的決定至少晚了整整一年。一年前的現在,有識之士已經在疾呼防通脹,但是僥倖心理和優柔寡斷影響了決策。
消除通脹的內在因素,政府必須徹底將房價壓制下來,這是一切價格上漲的根源,有人以為政府已無力控制房價,其實不然,政府完全有這種能力和資源,但取決於決策者能否在利益平衡中做出合適的選擇。
輸入性的通脹因素正變得明顯,CBOT的農產品價格都在大漲,芝加哥交易商的邏輯是,人民幣加息意味著升值,升值意味著中國購買力的增強,事實上,中國近期的確是加強了從玉米到荳油的採購量,以此平抑國內的漲價,殊不知,由於中國採購力量的增強,CBOT的價格將會迅速傳導至國內市場,短期內進一步影響市場價格。
由於市場等待G20會議可能的決策信息,美元出現了反彈,近幾日處於震盪行情之中,與此同時,黃金價格出現了近三個月來最深幅度的調整。金價的調整應該可以看做是衝擊高點前的一次技術修正,近期調整的技術支撐在1300美元,在貨幣政策遠未結束的條件下,未來仍有可能創出新高,金價的中長期目標價位應該可以看高至1600美元/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