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他的孩子們小的時候,經常觀察他們,並且寫下了很多觀察記錄。後來都放在他的書和研究報告中,成為他的兒童發展理論的基礎。
在皮亞傑的觀察記錄中,有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皮亞傑有個兒子叫勞倫斯,勞倫斯兩、三歲的時候,有一天皮亞傑帶著兒子去參加一個小朋友的生日聚會。聚會上一個小女孩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突然大哭大鬧起來,弄得不可開交。當時勞倫斯在一旁看著,似乎對小女孩發脾氣並沒有什麼反應。過了好多天以後,在自己的家裡,有一天勞倫斯不高興了,結果皮亞傑驚奇地發現,勞倫斯模仿著小女孩發脾氣的聲音、動作,上演了一場小女孩發脾氣的完整版。皮亞傑認為這個小小的事件,可不簡單。它顯示出勞倫斯現在可以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延遲模仿以前見過的事情,說明他形成了表象思維,也就是說他的認知能力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產生了質的飛躍。
雖說勞倫斯大發脾氣對皮亞傑來說算不上是一件快意的事,可是勞倫斯行為的意義卻使得皮亞傑欣喜異常。後來皮亞傑把這個發現歸入到他的兒童發展理論中去,把表象思維作為兒童認知發展的一個小小的里程碑記錄在案。
讓我想起皮亞傑的這個故事,是我最近在網上見到的幾個帖子。有幾個家長說自己一向聽話的乖孩子,突然間就口出髒言,學會罵人說髒話了。有的孩子還越管越管不住,專門在公開場合說髒話,讓爸爸媽媽尷尬不已。這些家長說,家裡沒有人教孩子罵人,大人們自己也不說髒話,孩子是從哪裡學來的罵人話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孩子是模仿別人學來的,而且多半是通過前面講到的「延遲模仿」學來的,家長一時半會兒還真找不到根源。
這也難怪,想想看孩子們的生活範圍不止是在家裡,他們還要上幼兒園,要看電影電視,要到外面去玩,要接觸小夥伴,也要接觸其他的大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裡,要完全不讓孩子接觸到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比如罵人、比如打架,等等,幾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們正在發展期,充滿了好奇心,吸收能力很強,有意無意地就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會模仿外人的行為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學會幾句罵人話,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真的沒有必要大驚小怪。關鍵是家長要能夠理解並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這些不良的影響。
我們要理解孩子,就先來給孩子學說髒話找找原因吧。在幼兒階段,特別是兩歲到三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正處在語言飛速發展的階段。研究顯示,在正常情況下幼兒園兒童每天都能夠學到三到五個新單詞,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從自己周圍的環境中吸收新詞彙。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不斷地重複練習,因為只有通過反覆使用,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應用新的詞彙,最終轉化為他們知識結構的一部分。
其實任何一個新詞彙的掌握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只不過只有當孩子們口出髒話的時候,家長們才會真正注意到。這就引出了造成孩子們說髒話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由於孩子社會知識的欠缺而造成的不分地點、場合以及談話對象,而使用不當詞彙的情況。
公平地講,這種情況完全怪不了孩子們。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話、怎麼說、對誰說,這些都是大人們約定俗成的規則,不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馬上就可以掌握的,需要通過很多次的學習和反饋,才能弄明白。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們都是在無意中講了不中聽的話,給家長帶來了尷尬,甚至給自己帶來了懲罰。可也有些家長確實發現孩子是在故意說髒話,而且樂此不疲、屢教不改。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前面已經講到,孩子一開始說所謂的髒話的時候,完全是出於無意。不過一些家長對孩子們的髒話作出的強烈反應,卻會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話能夠操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行為,吸引他們對自己的注意力,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於是一些平時不太受成人注意的孩子,就會利用自己手中的這個秘密武器,來與成人抗衡了。要知道對於這些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消極注意、甚至懲罰,也比不被人注意更能夠滿足他的心理需要。
如果家長遇到自己孩子說髒話的情況,應該如何應對呢?首先當然是要理解孩子學習新詞彙的需要,並教給他們正確的意思和用法;其次是對孩子不小心說的髒話、錯話,家長不要反應過度,可以就事論事,繼續正常的談話,必要時也可以對孩子示範一些使用規則,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語言的社會功能。
要是孩子的髒話連篇是為了博取家長的注意,那就更應該對他的話採取不理睬的態度;而要等到孩子有符合規範的語言行為的時候,再給他充分的注意。在強化他的良好行為的同時,使不良的行為逐漸退化、消失。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