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挫折教育不如美國人(圖)

發表:2010-10-17 14: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期,到北京廣播電臺的《教育面對面》節目說有關肖傳國僱人報復方舟子的事,後來我們把話題扯到了報復心理,說白了,就是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

這讓我聯想起多年以來人們,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們總掛在嘴邊的「挫折教育」。聽上去,那是針對孩子的,可為什麼強調了這麼多年,無論是大人或孩子,在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時,仍然無法承擔(負面)呢?

有的父親說,應該讓兒子受一受自己當年的苦,應該把孩子送到艱苦的地方鍛練一下,或者索性讓孩子離開自己一段時間……,似乎這種所謂的苦,就是挫折了。

這哪裡是什麼挫折教育?這簡直是破壞孩子的人格,讓他們過早便對愛失去信心,那麼,一旦他們將來再遇到分離之事,無論是在社會或是在家庭,那種被拋棄的感覺勢必會形成條件反射(分離焦慮),讓他們力不從心或煩惱不堪,那麼,他們或許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實亡的婚姻或職業。因此,這種所謂的「挫折教育」,不等於把孩子往火坑裡推嗎?

其實,我們在一些國外電影裡,不難看出那些老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不是全部,而是相當一部分人,無論男女,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時,仍然百折不撓地堅持著,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比如十幾年前,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上海人同時在上海炒股,不久後他們都賠了個精光,上海人的妻子無論怎樣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樓頂想自殺,美國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賠本而甩了他,可財色兼失的美國人,卻去救那個想自殺的上海人。他說:「該自殺的應該是我,你至少還有愛你的女人……」

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但這個故事說明瞭什麼?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決不是說中國人沒有美國人堅強,不是說中國人素質比美國人低,決不是,這種結論只能從那些抱怨者口中說出,心理學者決不這樣認為,心理學者說:「我們的挫折教育的確有必要加強。」

我家周圍住著許多剛上小學的孩子,有一個小男生回家時帶著期末考卷,他的語文得了87分,聽到兒子的匯報後,家長不幹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罵,那張考卷,便成了這皮肉之苦及心靈羞辱的根據。

而隔壁的一個同班女生得了100分,兩對兒父母都對她大加讚許,那種態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於是,兩個孩子同時得出結論:「家長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進而:「父母只愛成功的我,不愛失敗的我」--再進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現好的,對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敗的、負面的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有條件的愛」,老實說,這的確不該發生在父母身上,因為它的後果是可怕的--將來,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心中的那根鞭子會再一次抽打自己,這,就是自卑、自貶,自責,自虐或自殺的根源!

同在美國,一個男孩子剛上學就只拿了個及格分,母親在做晚餐時聽見兒子的匯報,父親在看報,也只是哼了一聲,當兒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時,父母一齊來看,父親說:「看,兒子會考試了,當年你老爸連名字都差點兒忘了怎麼寫,手直打哆嗦……」然後就是哈哈大笑;母親看了看卷子,摸著兒子的頭,「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過你的對手,好了,趕緊洗手吃飯,今天我給你做了你最愛吃的火腿三明治……」。

這個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進一步:「面對不利時,父母的愛還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覺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種經歷。」所以長大後,即使在大蕭條時貧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還是在與老鼠共盡晚餐(在地下室吃麵包時,麵包渣被老鼠搶食)時,激發出靈感,終於創作出世界第一動畫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偉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說,他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沒有放棄,可迪斯尼先生卻說,不知道什麼叫放棄或不放棄。他沒有攥緊拳頭大喊,也沒有回憶起組織的教導,他什麼都沒想,因為那個無條件的愛始終在他身上,成為他的潛意識--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窮得只能與老鼠共餐,他也照樣自得其樂,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

中國自古以來就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就算別人不在意,自己也會非常看重「祖先的態度」,所謂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納失敗的,所以有些人會發展出偏執傾向:一旦失敗,或有對立面,就會抓狂,就會不可理喻,甚至為了報復而反咬對手,觸犯法律。

其實許多美國明星,包括總統,都是在罵聲中成長且壯大的,他們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承壓能力)有多強,其實他們的本性與我們一樣,只不過,他們的父母接納他們,無條件地愛他們,不管他們小時候考了多少分,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都不會因面子受損而破壞他們的人格。

這的確是東西方教育的差異,日本人歷來不接受失敗,所以他們會發展出那麼暴虐的性格,極端時甚至會剖腹自殺。老實講,是誰把他們殺死的,世界上有什麼力量足以讓一個人自殘生命?如果說有,那麼只有一種:那就是父母,特別是母親!

所以,一個孩子將來是否成功,是否能夠容納失敗,是否具備頑強的意志,其實拼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父母(教育),是他們的文化和傳統意識。

所謂挫折教育,就是當孩子感覺不如別人時,父母要給到的不是貶低和對比(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而更要無條件地陪伴在他們身邊,甚至連一句教導的話都沒有,只是那種坦然和接受,還是做孩子愛吃的東西,還是跟孩子開玩笑,一切沒有什麼改變,進而,當孩子感到安全時,再與孩子分享父母當年(與孩子同齡時)的經歷,或者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下次如果你超過自己(或別人),那就更好了。」詣在:「就算你通過努力沒有達到目的,我們照樣會一如繼往地愛你」。

如此,孩子記住的是愛,這個愛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東西,也就是EQ的基石,而那個成績,就算沒高上去,也不會傷害到心理。

即:一切沒有因這一張小小的考卷而改變,只不過,父母相信你,孩子從中學到的,就是自信。

肖伯納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自信就是自我接納,一個孩子不會自我接納時,只能從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中汲取,也就是說,當父母無條件接納他時,他也會這樣接納自己,這是自愛與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礎,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強。

我們這個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問題在於,不是主動給孩子創造挫折,那無異於給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導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的心態。這個心態就是:接納那個力不從心的自己,接納那個不足的自己,認可他並關愛他,不是譴責他、排斥他,這樣,這個弱小的自己就會成為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為自己的內耗。

其實,孩子好不好,決不在成績,也不在學校,而是在家庭影響,無數的諮詢個案及事例已經證明,有些成績再高的博士後,或者在外鍍了無數層金的高才生,照樣會因家庭和事業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們會被生活中的石頭輕而易舉地絆倒。他們當中許多人甚至比那些當年成績不如他們的老同學過得更糟,反過來,有些成績並不太高,學校並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時還落過榜的人,通過後天的努力,後來的生活倒是充滿精彩。其實,主導這種轉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納(這在學校裡是學不到的)。他們的心裏有一個信條:與其被人稱作完美,倒不如接納自我的完整。

他們就像李小龍一樣,頻頻被對手擊倒後,幽默地摀住傷口,琢磨著剛才對手的出招--這就是向生活學習,而不會因自卑就放棄。

小區裡,有一個男孩子在幫媽媽抱西瓜時開門,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頓時招來媽媽一頓謾罵。好了,之後,大家經常會看見一個小男孩兒跟在媽媽身後,媽媽手裡提著大小包,兒子就是不幫著拿。

媽媽仍然在謾罵著兒子,說他不知道分擔大人,不懂事,養他沒用……,老天!罪過呀,罪過。兒子會把母親所有的詛咒都會吸收進來,成為自己人格的數據,可他忘了,他也曾經想盡力幫母親分擔,但他得到的是什麼?當他因力不從心打碎了一個西瓜時,母親,一個女人當下的任性,當下的性格,當下的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敗,這一切情緒的表達,都在告訴兒子什麼?

因此,一個孩子長到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和與不好的性格和習慣,全拜父母所賜,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習氣發作,孩子當下就會受傷,然後會內化、形成性格特質。

另外,我們的教育的確非常看重分數,沒關係,不跟它較勁,只要每次拿到孩子的分數時,按以上步驟操作,那麼孩子就算再考得不好,心靈也沒有受到傷害,將來如果遇到什麼金融危機或失戀、離婚之類的事,包括人際關係不合或家庭矛盾等,他也不會因生活中的成績不佳,而失去對生活和信心,只要具有父母那無條件的愛,即使孩子一生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可能輕言放棄,這種所謂的百折不撓,只能來自家庭之愛。

因此,不要小視一個眼神或一個觸摸,每次與孩子互動時,都把你那無條件的愛全部貫穿進去,這個愛不是溺愛,而是知道因果之愛--現在的一個舉動,一句話,一種關係,孩子都會在以後複製出來,包括家庭關係不良和家庭暴力。

深信因果吧,它不僅是佛法的宗旨,也是親子教育的核心,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當孩子摔倒(無論是學走路,或是成績,或是犯錯誤,或是說了不該說的話……)時,不是幫他扶起(代替、否定、指責),而是媽媽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女人的認可會讓兒子將來選擇一個賢妻,會讓女兒成為一個賢妻),爸爸微笑地陪伴在他身邊(爸爸的微笑與陪伴會讓一個兒子成為一個穩重成熟的男人,會讓女兒選擇一個這樣的老公),但不要消失,請相信,父親的力量地無形的,它是一種能量,不可長期消失在孩子面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陪伴,這,就是韌性及勇氣的源泉
 



来源:阿波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