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須彌福壽之廟
北京香山宗鏡大昭之廟遺存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禪得知乾隆皇帝要舉行七十大壽慶典的消息,主動請求進京參加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慶典,並委託摯友章嘉呼圖克圖必多吉向乾隆皇帝奏報:「班禪額爾德尼欲來京朝覲大皇帝」。乾隆皇帝得知後十分高興,立即下令:「過兩年,朕七十萬壽,請他到熱河相見。」
乾隆皇帝考慮到承德、北京氣候較西藏炎熱,為了給六世班禪大師避暑,特下諭旨在承德修建須彌福壽之廟;在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修建班禪行宮——宗鏡大昭之廟。北京西黃寺為班禪冬季駐錫之地,香山的宗鏡大昭之廟為班禪夏季駐錫之地,世人皆又稱「班禪行宮」。
承德須彌福壽之廟是仿效六世班禪在西藏日喀則住所紮什倫布寺形制而建,佔地近六十畝。「須彌福壽」,是藏語「扎什倫布」的漢譯;「扎什」,意為「福壽吉祥」,「倫布」是須彌山;「須彌福壽」意為「吉祥的山」。
香山宗鏡大昭之廟與承德須彌福壽之廟是出於同一目的,是同時建於異地的姊妹建築。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嘉獎班禪遠道來給皇帝祝壽傾心內附之誠意;二是為了顯示「我中華之興黃教也」。
香山宗鏡大昭之廟與承德須彌福壽之廟不同之處是:須彌福壽之廟紅臺在前、白臺在後,布局與西藏扎什倫布寺相似。而香山昭廟設計布局則以佛教時輪金剛曼荼羅壇城為設計參考,殿宇名稱也基本相同,如紅台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四智殿,其前面白臺清淨法智則出於時輪金剛壇城的第二層語覺悟壇城特性之「清淨」的特質,取名宗鏡大昭之廟亦含有與西藏大昭寺相似的含義,公元7世紀大昭寺的修建中首先應用了曼荼羅藝術。
宗鏡大昭之廟坐落於香山靜宜園別垣中部山麓,原為皇家鹿苑,鹿苑本仙區。昭廟主要建築包括由方河、石橋、清淨法智殿、三門琉璃坊、大白臺、井字形重檐碑亭、大紅臺、都罡正殿、七層萬壽琉璃塔組成,是一座藏漢混樣式的大型喇嘛廟;佔地9100平方米,原建築約15330平方米。廟宇四周古松環圍,西靠青山,東臨綠水,北南翠壑流清;其建築群坐西向東,由低到高,建築布局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
昭廟門東向,穿過月河上石橋,迎面高臺為一座四柱三間七樓,長二十七米五彩三門琉璃牌樓,漢白玉石基座和券門,琉璃磚瓦的枋柱和枋頂,彫刻著彩色龍紋圖案。琉璃牌坊在昭廟前的石台上,由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而成,顯得莊嚴華美。牌坊上題「法源演慶」、「慧照騰輝」等匾額。其後由大白臺、清淨法智殿、井字形重檐御碑亭、大紅臺、都罡正殿、七層萬壽琉璃塔組成。
廟之西端妙觀察智殿後崗上,建有一座八角琉璃萬壽塔,塔頂覆以黃琉璃瓦,結構玲瓏,色調古雅,臺基為漢白玉琱刻成,上裝石欄杆,南北各設踏步。塔身為八角形,由綠琉璃磚砌成,飾以精緻的佛龕。整座佛塔結構精美,色調絢麗華美。佛塔矗立在翠綠山谷之中,在藍天白雲古松的襯托下,宛似佛國圖畫。
宗鏡大昭之廟凝聚著藏漢民族宗教建築藝術特色,充分昭示著漢、藏兩族文化交融的藝術成就,盡現出氣魄恢宏的皇家氣派,堪稱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咸豐十年(1860)九月初五、初六日(10月18日、19日),昭廟被英法聯軍劫掠焚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