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陸蕊綜合報導】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各地方政府開始了所謂的最後的衝刺,對高耗能的企業採取了限電措施,對二氧化碳排放過量的企業停止供電,有些地區甚至對老百姓的用電也採取了一些限電措施,如拉閘、民業用電超量使用部分按商業用電價格計算等。既給生產帶來損失,又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多方查證,這都是為了完成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單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的目標使然。
對鋼鐵企業限電限產 要指標還是要吃飯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為了保持8%的GDP增長率,中國主要靠投資、靠投入轉移來拉動經濟,來實現GDP的增長,整個過程效率很低。既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污染排放,這種以犧牲質量的增長而保持數量上升的做法與節能減排恰好矛盾,很難按照預期完成節能減排計畫指標。
今年的5月,國務院發文明確提出,到「十一五」末,中央要對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算總賬,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區、企業集團和行政不作為的部門,要追究主要領導責任,根據情節給予相應處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將工作重心從上半年的保增長,轉而採取空前嚴厲的手段限制產能、節能降耗。於是引發了為單純追求指標而限電的局面。
制定指標、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環境條件,而生產率的提高,靠的是技術進步,而不應該靠什麼強制性措施,為了指標而實現指標。
限電會影響生產,更何況限產。國內的媒體報導稱,限電措施可能影響國內鋼鐵產量2570萬噸左右,約佔單月全國粗鋼產量的40%左右。其結果是,產量降低,原料價跌,產品價漲。其中,河北省已對不少鋼鐵企業實施拉閘限電,30多家鋼廠目前的減產力度達到了50%--70%,引發的直接後果是河北地區鋼坯價格在幾天之內上漲了300元/噸。由於開工不足,幾個月下來會影響產值下降約10%左右。
對高耗能、高排放企業限電從近期目標看可以一石兩鳥,從長遠目標看,損害的是它們的生產能力,訂單已經下完,生產實現不了,它們想要有計畫的退出市場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坐等賠錢。
限制百姓生活用電為哪般
制定指標、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環境條件,而生產率的提高,靠的是技術進步,而不應該靠什麼強制性措施,為了指標而指標。限電、限產甚至停產,似乎還與生產有關,而限制百姓生活用電就純粹是為了追求指標了。很顯然,這樣的節能減排指標是製造出來的,而非靠生產率提高自然而然達到的。
有大陸媒體報導:從9月10日開始廣西玉林興業縣的居民一直為停電苦惱,因為停電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將近半個月。有一些小商戶甚至還有些家庭為了能用上電自己去買發電機。雖然到9月21日供電已經恢復了,可是在這近半個月時間裏為什麼會停電,大家一直沒有得到說法。
9月3日、4日兩天,河北省安平縣的很多居民家裡經歷了漫長了22個小時的大停電,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次停電的原因並非是該縣的電力設施出現大面積的故障,而是縣裡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採取的辦法。
南方某媒體指責:拉閘限電,臨時抱佛腳的「強盜行徑」。國家「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的大限將至,而「一票否決」利劍又高懸於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的頭頂上。所以,在屢屢作怪的權力的「保駕護航」下,拉閘限電假借「臨時舉措」或「權宜之計」名義,堂而皇之地成了節能減排的代名詞。隨之而來的,是許多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變成了政績和「官帽」的犧牲品。
寥寥數語,道破真機。
這正是:
拉閘限電 目標使然 經濟環保 兩難顧全
百姓命苦 自己發電 計畫失衡 全民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