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美媒體報導,大陸高級外交官出身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在奧地利某外交場合「酒後大出國際洋相」,對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許多高官出言不敬。
據信最先報導的是美國著名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它於2010年9月9日就此發出消息,迅速引發了國際輿論的熱議。
媒體感興趣的細節莫過於沙祖康不顧周圍官員的勸誘,堅持拿著麥克風、面對上司和同事說出了震驚全球的「感言」----他如何「不喜歡潘基文」和「不喜歡美 國人」。「外交政策」和法新社等媒體特別指出,沙祖康在「發表其生硬的祝酒詞」之前,「幾杯酒已經下肚」(the blunt dinner remarks...came after Sha had a few drinks)。
另據媒體報導,在事件發生後的次日凌晨,沙祖康約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其「酒後失言」正式道歉。海外中文媒體在做報導的時候,大都提到沙祖康事件或為中國高層帶來某種「尷尬」。
自詡為「農民外交家」,沙祖康不僅出言犀利,並且以此為榮。國內媒體在介紹沙祖康時,通常都會把他和李肇星等人歸類為中國「鷹派外交官」。其「豪言壯語」,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他對西方記者說「美國你閉嘴!」以及對臺灣記者就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問題直言「誰理你們!」
西方記者曾對幾位中國「鷹派外交官」做出評論:他們的出現改變了中共建政後的「外交套路」,中國外交官從此有了一副「新的個性化容貌」。其實這些外國記者 並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中國外交官,包括所謂「鷹派外交官」在內,都不會、也不可能會超出中共高層的決策思維;只要中共高層有「鷹派決策者」、解放軍高層 有「鷹派將領」,中國的「鷹派外交官」就可能繼續生存。
沙祖康事件被「外交政策」披露後,國際和海外中文媒體都把目光凝聚在事件的過程上。其實,「外交政策」在此報導的基礎上不久又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約翰·鮑頓(Exclusive: China’s John Bolton)」的獨家新聞分析。
據說沙祖康還有一個稱呼,即「中國的約翰·鮑頓」。約翰·鮑頓(John Robert Bolton, 1948—)是美國的一名高級官員,耶魯大學法學博士,曾出任美國聯邦司法部助理部長、駐聯合國大使。此人對聯合國多有不滿,積極提倡聯合國的改革(包括去除聯合國的腐敗現象、裁員並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嚴厲制裁北韓伊朗等),是美國外交「鷹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語言直率、不留情面而著名於世,因此中國駐聯 合國大使王光亞就把「中國的約翰·鮑頓」這一綽號「送」給了沙祖康。
這篇後續報導對沙祖康事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論。
文章援引聯合國的一位高級官員的話說,沙祖康在外交場合極度違反外交禮節的祝酒詞使人們不禁對「中國就聯合國所做出的外交承諾」感到迷惑;西方外交界正在拭目以待:此事會不會導致中國政府能對聯合國做出更加嚴肅負責的承諾、會不會向聯合國派出「最傑出和精明的外交官履新」。這位高級官員指出,事件還反映出 這樣一種疑問:「中國究竟是不是一個成熟的超級大國」?
三年前,中國政府四處遊說,將沙祖康推上聯合國的最高領導層,然而他在宴會上卻說對其外交使命毫無興趣。據同事們說,沙祖康是一個「聰明而刻苦」的外交官,但他在從「激烈的民族主義者」向「中立於各國的國際組織的高級官員」的轉變過程中,始終痛苦地掙紮著。事件發生後,一名官員回憶,沙祖康首次以聯合國 副秘書長的身份會見同僚時說:「請叫我‘沙’,‘沙’在中文是‘皇帝’的意思 (Please call me ‘Sha’: it means ‘King’ in Chinese)」。
兩個最受關注的懸念也被提及。沙祖康會不會提前退休(即在任期期滿之前離職)和潘基文會不會「炒掉沙祖康」,分析指出,除非中國政府下令,否則沙祖康很可能會做到任期期滿;至於潘基文,他不會輕易讓沙走路----因為聯合國和聯合國秘書長都還需要中國的支持。
有意思的是美國民眾的反響。沙祖康事件引起美國網民的憤怒,他們說,「應該解散聯合國」,「聯合國在濫用財富和資源」,還有一位美國青年人寫道,「不管人們怎麼看沙祖康的祝酒詞,反正他所吐露的恰恰是中國政府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