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是無奈 鼓吹則是無恥(圖)

作者:馬光遠 發表:2010-09-14 12: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對於土地財政,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的觀點的確很不一般,在他看來:「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土地財政基礎上的。某種意義上講,土地財政乃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放棄土地財政模式無異於自毀長城。」

根據趙燕菁的邏輯,建立在土地國有上的壟斷的一級市場是中國城市融資的「最大優勢」「我們基於一級土地市場壟斷的土地財政制度,是人類歷史上獨有的,成功也是前所未有的」他甚至認為:「為何發達國家這麼擔心中國而不擔心印度?那是因為中國通過制度創新,產生了一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的政府模式,而這個模式是他們所無法仿效的!」因此,他批評說,「我們的輿論、學者不去總結我們的模式,而是帶著別人的眼鏡,否定我們的成功,鼓動中央政府‘轉變地方政府的增長模式’,通過煽動群眾對與地方政府對立來為自己尋找道德立足點,不客氣地講,這是對民族和國家不負責任,這是在自毀長城!」為了進一步證明土地財政的歷史合理性,這位局長甚至不惜拿出被歷史公認血腥、野蠻的英國圈地運動和美國掠奪印第安人土地的事例予以佐證。

實事求是地說,對於土地財政的情感,歷來都存在著民間和學界詬病,而地方政府極其厚愛的事實,這並不奇怪。但大多數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深厚感情,並非公然溢於言表,而是迫於外界的壓力而藏在心裏,像趙燕菁這樣如此高度地對土地財政給予肯定和褒揚的,據筆者所知,官場並不多。但筆者擔心地正是在趙燕菁公開為土地財政辯護的言論,被視為大多地方政府的共同心聲,並被力挺,使得土地財政堂而皇之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趙燕菁的言論本身除了誇張和離奇,並無任何新穎之處,但如果其言論被人利用,勢必影響中國經濟轉型的步伐和高層的決心。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和經濟增長的奇蹟,可圈可點之處頗多,但和土地財政沒有任何關係,相反,正是由於當初在宏觀稅制設置上的不合理,導致地方政府為了挖掘財源將眼光盯向了土地,使得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畸形地寄託在土地的收益上面。數據可以顯示房改的10多年來,我們如何將中國經濟、社會、民生與土地逐漸捆綁在一起:從1998年到2009年,中國土地有償使用收入飛速增加,由507億元上升至1.5萬億元。據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3%上升至2008年的11%,其中,在房地產步入「瘋狂」的2007年,土地有償使用收入達到 12150億元,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15%,年均增長率39.5%,而在房地產最為瘋狂的2009年,土地出讓總價款比2008年增加了驚人的 63.4%。按照趙燕菁的邏輯,在土地收益年復一年暴增的情況下,地方財政應該日益改善才對,民生應該日益提高才是,地方的經濟結構更應該日益合理才是,然而,實際情況呢。

首先看看地方財政,一方面是賣地收入的暴增,另一方面卻是地方債務的日益沈重。據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說法,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為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即使在中央清理地方融資平臺的情況下,為了維持2008年已啟動項目的資金鏈,地方融資平臺將肯定將繼續借貸,而借貸的抵押品就是土地。。按照專家的估計,如果預計2011年貸款增長將回落至15%至17%的正常區間,屆時,新增貸款或再達7.5萬億元,地方融資平臺負債或將再添2.5萬億元。到2011年末地方融資平臺負債將會高達1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將至15萬億元。而這些債務,唯一可靠的還款來源就是賣地,而即使按照09年的土地轉讓總收入,還清這些債務,免除利息,也需要整整10年的土地收入,而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把幾代人的土地儲備都賣得一乾二淨,在無地可賣的情況下,只能走向名義上的破產財政。

其次,在土地財政的模式下,財富分配更加畸形,土地財政的基本路徑是:首先,通過低價從農民手裡拿地,變相掠奪農民的財富,其次,通過極力維護高房價,繼續掠奪大眾的財富,在土地財政的模式下,房地產本身完全成了搶奪居民財富的工具,甚至祖宗幾代人的財富最後都集中在一套房子上面。現在的住房,掠奪居民的財富高達10 多萬億,真正成了財富黑洞,並成為中國內需不振的最大的罪魁禍首。同時,土地財政本身導致的高房價還擴大了社會內部的貧富的嚴重分化,對社會和諧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在土地財政模式下,中國的產業結構嚴重畸形,整個中國的經濟正在墮落成一個擊鼓傳花的財富遊戲,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後進入房地產業,直接導致我們賴以發展的製造業日益萎縮,逐漸喪失競爭力,這將最終使得經濟呈現「空心化」,整個經濟體將演化成一個只追逐財富分配,而不創造財富的 「傳銷化」體系。對於中國經濟而言,當前最大的危險即在於此。一個經濟體,如果大家都不做實業,不搞科研,不提高核心競爭力,而只玩虛擬資本和房地產,只追逐短期利潤,只熱衷炒作,最終的結果就是競爭力的喪失和經濟的最終崩塌。

正因為如此,土地財政本身是一個無法自圓其說,也無法一直可以循環下去的遊戲,一旦土地儲備枯竭,遊戲終結,可怕的結果恐怕不僅僅是金融系統大量壞賬的氾濫,更是產業結構的畸形和貧富分化的進一步加劇,而這很顯然,絕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經濟發展模式,更不是趙燕菁等人所言的中國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改變土地財政,不是自毀長城,而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模式的自救之舉。中國形成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實屬無奈,但要是對土地財政歌功頌德則屬於無恥。從世界經濟變遷的歷史來看,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儘管都曾經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粗放模式,但最終成為經濟強國,靠的是技術和創新的進步,靠的是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群,而不是土地財政和高房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鳳凰財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