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0-08-26 17:21:04作者:王君 高雅楠
鄭國渠,由南韓人(新鄭人)鄭國主持修建,故得名鄭國渠。鄭國渠全長300餘里,由渠首、引水渠、灌溉渠三部分組成,設計科學合理。鄭國渠的修建首開引涇灌溉的技術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國渠的修建,源於秦國吞併六國。戰國末年,秦國最為強大,欲兼併其它六國。當時,南韓離秦國最近並且國力較弱,是秦國第一個要吞併的對象,為延緩秦國對南韓的威脅,公元前237年,南韓的著名水利專家鄭國(戰國末年南韓人),奉韓王密令前往秦國遊說秦王興修水利。
秦王一時不明白鄭國的真正意圖,就採納了鄭國的建議,並開始徵集民工、物料,命鄭國主持開鑿西引涇水東注洛水的灌溉渠,鄭國經過周密調查,選定在中山西麓水流湍急、地形複雜的瓠口(今陜西涇陽縣船頭村西北),修筑一座攔河大壩,以抬高涇水水位。在大壩右側沿北山南麓開渠導水,引涇水沿山腰水渠向東南流去,一路會合今三原濁水,穿石川河,經今富平、蒲城南,最後在蒲城縣的晉城村注入洛水。
修建鄭國渠耗費了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時秦國兵缺財乏。這時,秦王才明白鄭國為秦國興修水利,名為幫助秦國富強,實為轉移秦國注意力,實現韓王的「疲秦」之計,秦王一怒之下,想把鄭國滅掉。鄭國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地向秦王奏明修渠引水將使關中地區土地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給秦國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秦王覺得說得有理,就讓他繼續主持修渠。
前後經歷了十年,渠終於建成,關中幾百萬畝鹽鹼地得到了改良和灌溉,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從此以後,關中變成沃野千里、沒有凶年的好地方。秦國也因此更加富強,並最終統一中國。為紀念鄭國的功績,當時的人們就把這條渠命名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