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國土資源局順城分局原局長羅亞平貪污受賄1,45億元,案件驚動中南海。早在2007年,身為國土資源分局局長的羅亞平,就擁有22套房產,並且都分布在撫順市華南花園、格林書香園、銀河灣等高檔社區,市值上千萬。
22套房是一個什麼概念?在撫順這樣的二三線城市,如果普通6層高的住宅樓,一個單元12戶、一棟樓3個單元,這棟樓總計住戶為36戶。那麼,羅亞平一人擁有22套,就意味著這棟住宅樓的三分之二都成為她一個人的了。一個職務僅為國土資源分局局長的羅亞平,竟然擁有幾乎一棟住宅樓!如此一來,這裡的住房需求怎麼能不旺盛?這裡的房價怎麼能不高漲?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這樣的情況僅僅發生在撫順,如果羅亞平僅僅是個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許很正常,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而「貪官必有多套住房」,似乎成為近年來被曝光的腐敗案件中的一個鐵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規劃處處長陶建國29套住房,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16套住房(含1套經濟適用房),另有別墅價值3000萬元;而山西省蒲縣煤炭局原局長郝鵬俊,在北京等地有35套住房,資產過億,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創貪官擁有住房套數之最。假如有關部門將貪腐官員與所擁有的住房情況全部公開的話,大概沒有那個貪官的住房套數會低於兩位數。
近幾年來,每當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時候,一些利益相關者總會以住房「需求旺盛」的理由來阻滯。貪官擁有多套住房的事實說明,這種所謂 「旺盛需求」是扭曲的,是難以見到陽光的。但遺憾的是,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種被扭曲的需求,支撐著一些地方房地產業的突飛猛進,支撐著那裡的高房價,同時,使真正居住性需求的普通居民買不起房,租不起房,使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增加。
我國近幾年來不少城市持續暴漲的高房價是如何形成的?人們一般都認為是資金、土地、鋼材水泥、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增加所致,實際上,這僅是原因之一,再說,要素成本上升對於房價的暴漲沒有可持續性;而腐敗因素推高房價卻是客觀存在,並且形成惡性循環:試想,一名腐敗官員即可擁有數十套住房,那樣的需求不是被扭曲了嗎?被扭曲的需求傳導到市場,從而增加投入,增大供應,建設住房的目的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滿足腐敗需求、投機需求。這樣的結果,除了漂亮的 GDP數據以外,就是由這些擁有多套住房的階層壟斷租房價格,或者大量房屋空置,與民生需求越來越遠;
貪腐官員擁有多套住房的社會現實表現在房價方面,著名經濟學者葉檀女士認為,我國目前一些城市房屋價格,既不是要素決定,也不是由市場決定,更不是政策決定,而是有灰色收入資格的貪腐官員階層決定的。據公開報導,我國每年有游離於統計系統以外的數萬億元灰色收入流入到商品房領域,即使再貴的房子也有人買,房價總是居高不下。這樣的追漲預期,又反過來影響到地價上漲,形成一輪又一輪的反調控輿論和漲價事實,使國家調控政策一次次成為「空調」,真正受益的還是擁有多套房的已經被揭露和尚未被曝光的貪腐官員階層以及與該階層有著千絲萬縷、扯不斷理還亂的富人階層。
我認為,葉檀女士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不少大中城市,這些年來那些熱銷的樓盤,動輒幾萬元每平米的價格,真正都是誰買走的?恐怕沒有人否認,其中相當多一部分是一些本地或外地的富豪和官員,而數以億計的普通工薪階層和外地進城務工人員卻很少。
一方面是大量普通城鎮居民靠幾十年的勞動收入買不起房,另一方面卻是每每被揭露出來的貪腐官員卻擁有幾十套住房。在住房一再成為全社會關注熱點的背景下,這樣的社會現實,暴露了中國住房改革體制上的缺陷和政策監管漏洞。只有堅持從制度上讓囤房、炒房者付出更多的成本和更大的代價,腐敗推高房價的行為才有可能收斂或得以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