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創業板推出,迄今已歷10個月。截至2010年8月20日,創業板共有106只個股,上市之快為中國證券市場罕見。
創業板是培育中國創新性成長型企業的溫床,是中國後製造業、後房地產時代的希望所系。創業板是否存在創新泡沫、是否存在體制弊端,對創業板的剖析與反省是發展中國創新產業、培育中國市場經濟的要務。
一年將到,回顧創業板,有4層畫皮必須剝下。
首先,創業板的高溢價並非基於高成長性,主要由寬鬆的貨幣流動性與上市資源被有意扼制所賜,隨著兩個前提條件喪失,創業板的估值溢價必須消退。
創業板大量超募,是資源錯配與效率低下的體現。按照數據顯示,在8月20日前上市的103家創業板合計超募資金459.24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超募 4.46億元。一夜暴富、半年之內使用,導致買房買車、資金置換層出不窮。這說明社會資源在高科技與成長性的幌子下進入少數幾家創業板公司,而後回流到資本與貨幣市場,這是創業板的悲哀。
2010年將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創業板上市,貨幣發行量下降,貨幣泡沫被強行擠出。按照央行的報告,今年M2維持在17%,加上佔信貸餘額比達到 10%左右的銀信理財產品被嚴厲監管,今明兩年銀行大規模增加信貸的空間不大。7月份M2新增值從上月的10570億元快速回落至178億元,回落幅度很大,增量創5年新低,這與外匯佔款減少、表外資產表內化有密切關係。同時也說明,資金推動的創業板溢價水平將越來越低,最終回歸均衡,與中小板看齊。
第二,一些公司高科技金漆剝落,業績變臉,露出圈錢的本質。
業已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大多屬於高科技領域。在創業板的申報初期,為體現與中小板的差別,創業板審核部門就提出兩方面的參考因素:一是行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現代服務等6個領域的企業,以及其他領域中成長性特別突出的企業;二是在技術業務模式上創新比較強、行業排名靠前、市場佔有率比較高的企業。為此,在創業板開板初期申請的百餘家企業中,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行業等佔七成左右的比例。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即便是號稱的高科技公司,也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寄生於壟斷企業的 「寄生公司」。恆信移動和神州泰岳寄生在中國移動上,華伍股份寄生在振華重工上,可以看作是大型企業的另一隻錢袋子。
第三,上市之後,創業板上市前衝刺業績的動力不在。
截至8月18日,已公布半年報的56家創業板公司,8家企業業績出現負增長,佔比高達15%,而華平股份淨利潤同比下降76.6%,創下了已公布半年報公司的最大降幅。業績下降並非沒有先兆。今年一季度,創業板整體淨利潤同比增長27.32%,這一增幅不僅與去年全年增幅相比大幅縮水,與去年第四季度環比下降了29.81%。
由於創業板上市公司利潤要求較高,與中小板看齊,過了早期發展階段,這就導致創業板的成長性甚至不如中小板。中小板的中報業績同比增長125%,業績遠高於創業板的42%,更何況後者的業績中還加上了超募資金的利息、投資收入。截至8月18日,已公布中期財務數據的56家創業板公司上半年財務費用為 -3442.45萬元,而去年同期為6588.72萬元。國民技術上半年的利息收入達458.12萬元,同比增加了1916.66%。碧水源、奧克股份等公司的利息收入也有大幅增加。而華力創通上半年雖然僅盈利1852.46萬元,但同期的利息收入高達207.57萬元,佔淨利潤的11.21%。
第四,最大的風險是,創業板成為權貴造富的沃土,創新精神退卻,圈錢勁頭十足。
持股一年限制期眼看快到,大規模的解禁套現近在眼前。11月1日起,創業板公司原始股東陸續解禁,據華泰聯合證券一份研究報告,其解禁市值達到422億,佔創業板流通市值827億的51%。其中11月1日解禁股票最多達316億,解禁佔市值比達38%。
在企業成長前提下的創富形成良好生態,但在創新精神消失前提下的造富是對創業板存在合理性的致命打擊。隨著一些機構投資者逃離創業板,市盈率從創業板開板初的110倍,到如今的80倍,國內知名的創投公司深圳達晨創業投資公司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劉晝公開表示,估值將下降一半,至30~50倍。也許那時候在創業板中尋寶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