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經常有「該不該上哈佛?」的討論,確實每年有~20%的學生被哈佛大學錄取了,但沒有去哈佛上學,而是去了其它大學。這不是上不起哈佛大學,因為,哈佛大學對家庭收入6萬美元以下的,實行學、吃、住全免的政策;家庭收入6-18萬美元的也是按比例減免。(哈佛大學沒有獎學金,只有助學金。即你家庭經濟需要學校資助才給你。而不是你學業優秀給你,因為哈佛認為她招收的每一個學生的學業都很優秀。中國國內所說的拿到全獎,是不正確的。那不是「全獎」,而是「全助」;因為中國學生家庭收入大多是6萬美元以下,因此,得到全額助學金。)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些學生放棄了到哈佛大學上學的機會呢?原因多種多樣,因人而異。
其中一個原因是相當一部分的美國人認為哈佛大學是一個「貴族學校」,那裡有太多的高官、名門、富豪子弟,擔心自己的孩子去了不適應。
2009年5月12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發表了一篇題為「哈佛的缺點」(「The Harvard Disadvantage 」)的報導,其內容主要是報導一些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在剛到哈佛時的不適。
對此,我們想與大家分享我們的一些所見所聞及想法。
我們的老大現在在哈佛上學。當時,有三所學校,哈佛,耶魯,斯坦福錄取,比較了一下,哈佛給的助學金最多(但相差不大。斯坦福在信中註明,若他們的助學金與其它學校有差別,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不過,經濟因素在去哈佛的決定裡並沒有很大的影響。一是這些大學的招生政策是錄取你了,就會讓你上得起(他們算出來的助學金還是較合理的) ; 二是國內的親友,特別是爺爺,都說上哈佛(當然,最後決定時我們也是經過調查研究的。現在孩子主修的「政府學」,哈佛是全美第一)。
孩子要去上大學了,我們想對衣著的要求與在高中就不同了,因為在大學裡還是經常會有機會參加一些正式的社交活動的。因此,我們與孩子去商場給孩子買了兩套正裝,許多件較好的襯衫等。衣服一穿,果然像「小大人」了,看得老媽老爸樂在心裏。後來孩子告訴我們,剛開學時哈佛的法學院舉行迎新 PARTY ,孩子一去,見到好多大名鼎鼎的人士,一個個衣著也是很正式的。
在哈佛,來自名門或富有家庭的學生當然較之一般公立大學為多,但大多數學生是來自於像我們這樣的中產階層。到了學校,孩子也有很多好朋友。其中一個就來自於一個單親家庭(爸爸很多年前去世了,媽媽獨自一人把孩子養大),家庭經濟相對拮据,但那孩子樂觀豁達。去年夏天,在住家(舊金山)附近的一家餐館打工。在學校裡,這孩子對社會(政治)活動很感興趣,因此,在哈佛大學的政治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的組裡打工。這位研究員在競選策略研究與實踐方面頗有名氣(給許多政治人物,如希拉里的總統競選,肯尼迪參議員的競選擔任主要的策劃人),在當前的政治活動中很活躍;因此,也讓這學生見識了很多人。我孩子也時不時被拉去湊熱鬧見名人。那孩子可沒有什麼經濟上的「自卑」感。
其實,頂尖大學在這方面是有很縝密慎重的考慮的。大學的按需提供助學金的制度設計(沒有獎學金)就是保證所有的學生都有一個基本體面的生活條件。而院舍制度:所有的新生都住在哈佛園,吃在一個食堂;2-4 年級的學生分別在12個院舍吃住;飯菜是統一的,飯錢已包括在學雜費裡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國內上大學時,同學們碗裡飯菜的不同);更是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並增加他們的交往與集體歸屬感。這兩個制度的實施確實較好地消除了同學們家庭貧富差距帶來的影響。
除了吃與住,衣著是一個問題。不過若你確實有困難,你會得到幫助的。比如,BOSTON 的冬天很冷,你需要大衣吧,若沒有,會給你幫助的。當然,像波士頓環球報「哈佛的缺陷」報導中提到的 Jim Crossen 需要一件禮服(或正裝)參加合唱團的演出,但家庭經濟困難,這確實是讓年輕學生有點困惑難以開口的事*。(不過,資助辦公室的人員聊天時提到過,有學生問,他爸計畫買一艘遊艇,因此下一年家庭經濟會較緊張,學校能否提高一點助學金?) 當然,打工賺錢是最可行的。有時候,可能是不時之需。突然出來的開銷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自己的銀行卡裡就有,那麼沒問題;若銀行卡裡不夠,可以打電話回家,也沒問題。但像Jim,他不能向他的父母要錢,他也可能不想讓他人知道他的困境,這確實讓人煩惱!
不過,這僅僅是成長中的煩惱。不管你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每個孩子都會有困惑煩惱的事。 Jim 的禮服煩惱已成為過去,但他會有新的煩惱,我們的孩子也一樣。重要的問題是:面臨類似的窘境如何面對?更廣而推之的問題是:面臨比我們強勢(比我們富有,比我們能幹,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漂亮,等)的人/環境時,我們如何應對?這是我們要同孩子交流的內容。
其實,哈佛合唱團有這樣專門的資助經費,但二十歲上下的大孩子有時也難於開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