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戰爭——寫在朝鮮戰爭六十週年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一九五零年十月,就是在這首歌的激勵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進入朝鮮,開始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

六十年來,有人常常用美國將軍佈雷德利所說的「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來評價這場以中美為主要對手的戰爭。並認為,這場戰爭為中國贏得了國際地位。然而,這種盲目樂觀的結論卻是建立在扭曲的歷史事實之上的,因此無助於從這場殘酷的戰爭中汲取應有的教訓。

判斷失誤,由旁觀者一躍成為戰爭主角

六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再來回望這場戰爭時,首先必須要先澄清一些歷史事實:從戰後到1949年初,蘇聯先是試圖通過託管或其它方式,與美國合作在朝鮮建立一個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的統一的朝鮮政府;與美國矛盾日漸加劇後,又轉為加強朝鮮北方的政治、經濟力量,並在此基礎上促進朝鮮民族的統一,從而保證通過全朝鮮建立的統一政府實行對蘇友好的政策。[1]

儘管如此,斯大林對於金日成企圖以武力方式完成半島的統一仍持反對態度。然而,1950年初毛澤東訪蘇和中蘇同盟條約簽訂的結果,使蘇聯失去或即將失去其在遠東以中國東北為基礎的某些政治和經濟權益(筆者註:當然,所得到的利益更大),從而迫使斯大林為保證實現蘇聯在戰後遠東地區的戰略目標而改變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即必須把整個半島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2]

但是,斯大林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處理,即在朝鮮半島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徵得毛澤東的同意。[3]

從蘇聯的安全戰略出發,莫斯科既要掌握這場戰爭的指揮權和主動權,又不能公開參與到戰爭中去,如此就需要中國站出來說話。所以,在策劃戰爭時,莫斯科要求平壤徵得北京的同意,而當戰爭形勢發生逆轉時,斯大林則想方設法鼓動中國出兵朝鮮。[4]

但是,從一開始,毛澤東和斯大林一樣,並不主張打這一場仗,因為他當時在東南沿海已集結數十萬大軍,準備攻佔臺灣。因此,在金日成秘密派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訪問北京時,毛澤東就向其表示,即使在美國撤軍而日本人也沒有回來的情況下,也「不要向南朝鮮發動進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勢」。[5]並向蘇聯方面通報了這些情況。

可以看出,整個朝鮮半島戰與和的發展進程都是以蘇聯的利益為前提並且以斯大林的意志為導向的。

那麼現在作一個假設,假設當時中國不隨蘇聯的指揮棒而起舞,表示不打算參戰會怎麼樣的一個結果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沒有後來的戰爭。因為中國是這場戰爭的關鍵,北方進攻南方,必然遭到美國的報復,而在此時,蘇聯並不打算站出來與美國直接對抗,那麼,如果在中國方面絕決表示反對意見情況下的話,蘇聯還要支持金日成繼續進行戰爭,那他將不得不面臨與美國發生熱戰的可能,但這是斯大林所不願意看到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10月13日下午斯大林緊急致電金日成,通報了與周恩來和林彪會談的情況,周恩來已經表示中國人還不準備參與戰爭。因此,建議金日成最好把他的殘餘部隊從朝鮮撤到中國和蘇聯,還命令什特科夫幫助金日成制定一個執行這一撤退命令的措施的計畫。什特科夫按照斯大林的指示於當晚約見了金日成和樸憲永,並向他們讀了斯大林電報的內容。「電報的內容使金日成和樸憲永感到意外」[6],「金日成說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但既然做出了這樣的建議,他們將照此執行」[7]。金日成還要求蘇聯人對擬定撤退計畫給予幫助,並於當晚做出了撤退的安排。

事態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必然佔領北朝鮮,但即使如此,斯大林也不會因此與美國開戰,如果要打,就應該在美國剛進入半島立足未穩時打,而不是等他佔據整個半島之後。這樣做在政治上沒什麼便宜,在軍事上就更不利了。

反過來站在中共方面的立場,美國佔領朝鮮半島後,對他不是完全沒有戰略危脅,但也不至於大到要派兵將美軍趕出北朝鮮,建立一個緩衝帶來維護自己邊境安全的地步。首先,美國並無意與這個新興的政權為敵,否則他完全可以在國共內戰之時給予蔣介以更大的幫助,那樣中共基本上是沒有奪取政權的可能性,這一點中共高層非常清楚,林彪之所以不願意指揮朝鮮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這一認識;其次,美國的戰略是重歐輕亞,以中共當時的實力也沒有資格成為美國的戰略目標,他的戰略目標和對手只有蘇聯。甚至於有消息說到朝鮮戰爭爆發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經賣給中共政權四十多條二戰用過的艦艇。如果中共保持中立的態度而置身事外的話,那美國佔據整個朝鮮半島就會像一把鋼刀一樣,緊緊地抵在了蘇聯的後背上,來自半島上美國的危脅,蘇聯理應遠比中共的感受更強烈。

對於美蘇對抗,中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觀虎,美國需要保持在該地區對蘇聯的危脅,必須取得中共的諒解而保持中立,至少是不找麻煩;而蘇聯要緩解來自背後的危險,同樣需要中共的幫助,從而可以讓中共政權獲得更大的國際戰略空間,就像後來的印度那樣,左右逢源,都不得罪。因此,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存在對中共的正面作用遠遠是大於負面影響的。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就在斯大林致電金日成的同時,毛澤東力壓眾議,作出出兵決定並通知蘇聯駐華大使。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新興的政權,就捲入了一場對其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戰爭。

貿然參戰顯示出中共當局對國家利益思維混亂

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戰略性決策,顯示出中共當局或者說毛澤東對國家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的混亂和缺乏通盤考慮。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下圍棋的人都知道,在開局布局階段,是比較忌晦在別人子力強的地方落子的,而會選擇一個比較空曠的地方以便未來有一個更廣大的空間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

那麼,再來看看當時中國大陸周邊的形勢吧。從西邊的印度起,印度剛獨立不久,國力貧弱,不過也還算是個大國,至少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在中印之間還有一個喜馬拉雅山脈,最重要的是他的外交關係,作為英國昔日的殖民地,其與蘇聯的關係較為親近,但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關係也都不錯,印度在第三世界不結盟國家中還是比較具有領導地位的國家。所以,除了一些理論上的領土爭議外,(此時印度尚未進入藏南地區)中共向西基本上是沒什麼發展潛力的。

向北就更不用說了,清末以降,就沒少佔中國的便宜,是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就是最近,也迫使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強佔海參崴,根本就是鐵板一塊,連踢都踢不動,不要說什麼發展,能守住北方的安定就不錯了。

東北亞倒是中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北朝鮮的背後還有一個比中國更強大的勢力,或者說是能讓金日成更願意為之驅策的人——斯大林。如果說把金日成比作傀儡的話,那中共也只不過是斯大林手中那幾根用來操縱傀儡的絲線而已,中國的意志和利益在朝鮮半島上得不到任何的體現,甚至於出兵的裝備還得要自己掏錢買單。臺灣的李熬常說臺灣的軍購是當了看門狗還要自己掏錢買骨頭,但這個比喻如果用在朝鮮戰場上似乎更為恰當一些。

到了南方就不同了,首先臺灣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鎮守中國的東南門戶,攻可為出入太平洋的跳板,守則可為護衛大陸的屏障,如果失去臺灣,則整個東南沿海都會危機頻頻。同時,由於臺灣還扼守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對東北亞的戰略局勢也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其次,在政治上,中共沒有派兵入朝,美國就沒必要把中共當成敵人,所以後來在美國策劃下成立的以中共為敵對對象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也自然不會成立,更加不會有什麼「新月形包圍圈」,理由上面說過了,他要扼殺這個新興政權,在老早就有很多機會,用不著等今天。那麼,在東南亞的各國就如同一盤散沙,對中共政權沒有任何的威脅力,不但不會有東南亞國家的幾次排華運動,整個南中國海也是中國的內海,根本不存在今天仍未解決的南海島嶼主權問題。而整個南海戰略由於可以控制幾個重要的世界海運要道,比如馬六甲海峽等,更可在中共進一步強大後對世界的戰略格局起到重要的影響。

換言之,南向的海洋,是一個諸大國都尚未涉及,卻又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敵佔則於我不利,我佔則於敵不利。這才應該是中共新政權的戰略方向,而不是東北,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毛澤東作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再回到佈雷德利將軍說過的那句話「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他倒真是說過這句話,不過與大家看到不同的是這句話其實是被斷章取義了,完整的說法應該是

「如果我們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那我們就會被捲入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對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布萊德雷的那段話是在1951年5月15日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外交關係委員會前作證的聲明,話題是麥克阿瑟因為與杜魯門總統發生統帥權之爭,並且主張將戰火擴大至中國一事。

即使如此,用斷章取義的內容來看待這場戰爭也並沒有錯誤,因為犯下這個錯誤的正是中共自己。一九五零年,中共剛剛結束在大陸的戰事,民心思安,正是百廢待興之時,選擇去朝鮮當炮灰實在是一招臭棋。如果考慮到戰爭的主要對手是美國,這種選擇就越發沒有邏輯——因為美國是絕對無意與中共為敵的,這在國共內戰的時候就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了,普通可能看不出來,但身為內戰一方的中共高層不可能看不出來。這種一邊倒的錯誤的政治決策使得新興政權立即遭到了西方國家的制裁,在以後若干年內都無法進行全方位的交流,以至於到了今天,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重要支柱的國防體系,都不能徹底擺脫蘇俄武器的影響。

中國流血,蘇聯得利

再以相同的標準看看其他幾個相關國家在這場戰爭中的得失。美國在這場戰爭中雖然付出了數萬人傷亡的代價,儘管這是美國政府所不願意看到的,但這場仗卻是不得不打的,就戰略利益而言,他並沒有失去什麼,戰爭的代價相對於其他主要參戰國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時美國也重新回到了朝鮮半島,避免了北方佔據南方後蘇聯在半島的絕對影響力,在戰略上他不但沒失去任何東西,反而恢復到了戰前的狀態,甚至更有加強,因為蘇軍已經從半島上消失了。

朝鮮在戰爭中則是有得有失,失去的是上百萬普通士兵的生命,而得到的是金氏政權的逐步穩固;戰爭對韓國是被迫的,它也失去了上百萬的生命,所幸的是美國的插手讓它也保住了政權,並贏得了戰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應該說,蘇聯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

首先,策動中國參戰,避免了美國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從而對他造成的戰略威脅;

其次,成功地把中國拖入戰爭泥潭,對美國為首的西方為敵,不管中國是自願地還是被迫地,都不得不選擇親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其三,牢牢地掌握了對中國的國防戰略主動,包括武器系統,和其他重工業;

其四,中國失去了國家統一的最好時機,這樣只要中國一天不統一,一天就不會對他構成太大威脅。

由此可見,朝鮮戰爭絕不是一場讓中國國際地位空前高漲的戰爭,戰爭本身及其後續影響對於中國人民而言根本就是一場災難。可是,戰爭爆發距今已經六十年了,數十萬甚至可能是上百萬的中國軍人在這場戰爭中隕命,戰爭的是非對錯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人常常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是,如果不能以正確的歷史事實為參照的話,中國人是無法真正看到自己未來的。

註:
[1]《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2]《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3]《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4]《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5]《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6]《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7]《朝鮮戰爭:俄國檔案文件》瀋志華著2003年出版



来源:觀察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