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央視《岩松看美國》攝製組趕赴美國耶魯大學,白岩松向耶魯師生發表了題為《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的演講:「正是高考的存在,讓我們這樣一個又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愚民政策的效果
一九八○年代,白岩松們的確可以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而「讀書無用論」再度風行的二○○九年,僅湖北一地就有二萬六千名考生放棄高考,重慶亦有上萬名學生棄考,全國共有八十四萬高考生棄考,二○一○年這個數據可能突破百萬。昂貴的學費、畢業等於失業、底層民眾上升渠道被權貴嚴重堵塞、蟻族(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現實,令高考改變命運早已成為昨夜星辰。
「六四」大屠殺給中共上了一課:後鄧小平時代,如果有數百萬大學生再來一次要求自由民主的學潮,將再無可以號令三軍的強人帶頭鎮壓。要維持獨裁統治就必須進行愚民教育。因此,儘管以高考為導向的教育政策和歪曲、矇蔽歷史的人文教育飽遭惡評,中共仍然咬牙堅持。
應試教育是製造高分低能、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價值觀的思想侏儒的一大法寶。國人自由的性靈和創造力被應試教育所扼殺,怎麼可能誕生諾貝爾獲獎者和世界級的大師?中共權貴的核心利益是確保一黨專政,既得利益集團能夠持續、穩定地腐敗下去,為此不惜犧牲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權貴們「愚人」的背後
中共權貴希望「愚人」,但絕不希望「愚己」。《檢察日報》二○○六年報導說,全國近年查辦的不少腐敗官員都將子女送出國去深造。原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長、首發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畢玉璽因犯受賄罪和私分國有資產罪一審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其遠在英國留學的兒子就是他斂財的最大「動力」。對於葉明子(葉劍英孫女)、萬寶寶(萬里孫女)、薄瓜瓜(薄一波之孫、薄熙來之子)等紅色貴族來說,留學海外幾乎是必須的人生經歷。
為逃避愚民教育和黨文化的洗腦,接受先進的人文教育和培養思辯、自主研究的能力,一些富裕、中產家庭也紛紛將子女送到海外留學,「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中,放棄國內中高考轉而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正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加,棄考留學蔚然成潮。」
一九七八年以來,一百零六萬中國學生留學海外,僅二十七萬五千人回國。時至今日,財富精英、知識精英和文藝明星成為移民潮的主力軍:二○○九年,中國移民加拿大共二萬五千人,移民美國約六萬五千人;二○○八年移民澳大利亞約一萬六千人。此外,香港、新加坡和中北美小國也在吸納大量中國大陸的精英。中國社科院《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中國精英(技術移民)流失的數量居世界之首。
一方面,中共發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二○一○──二○二○年)》,提出到二○二○年,人才發展要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另一方面,人才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向國外移民,這不能不說是對「和諧盛世」的一大諷刺。
中國列「失敗國家」行列
二○一○年六月,美《外交政策》雜誌與美國和平基金會發布「二○一○年失敗國家指數」報告,中國排名五十七位,連續第二年進入全球最失敗的六十個國家的行列。「失敗國家」有三個重要的指標:「尋仇團體或偏執團體的遺留問題」、人才流失和政權的腐敗程度。且不說中國層出不窮的虐殺兒童和楊佳式尋仇案件,光看政權腐敗導致的數量驚人的人才流失和日益龐大的訪民團體,中國即便進入全球最失敗的三十個國家的行列,也是「實至名歸」。
活得有尊嚴就不會流失人才
溫家寶說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問題是,沒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權比法大、黨在國上,發個帖子可能被跨省抓捕,上訪會被當做「 敵對勢力」、被勞教、被精神病,住房可能會被強拆,看守所裡可能以鞋帶上吊、躲貓貓等方式離奇地死去,怎麼可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沒有自由,尊嚴是多麼奢侈!一個官場黑暗腐敗、施行愚民教育、環境污染嚴重、食品安全難以保證、道德下滑、社會風氣污濁的專制國度,無論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都很難產生安全感,留學、移民因此成為時尚和身份的象徵。僅僅為了下一代能夠在一個自由的環境裡正常生活,一些大陸精英也寧願丟棄在國內的高薪職位,跑到歐美當藍領工人。
這是因為,在歐美國家,體力工作者不會受到歧視,不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人際關係簡單,無須有損身心健康的喝酒應酬,用不著在單位裡溜須拍馬、拉幫結派、弄虛作假,更用不著擔心司法不公、毒牛奶、毒麵粉、毒疫苗或地溝油。只要你奉公守法、積極向上,活得更開心、更有尊嚴並非難事。
比精英流失更可怕的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在當今大陸幾成笑談。不能簡單地指責精英移民就是不愛國,因為,把持這個國家政權的中共,不允許你用正確的方式愛國,而是希望你助紂為虐、同流合污。你若堅信「愛國就是不讓祖國受政府傷害」,並試圖讓中國融入自由民主的文明世界,就很可能會步劉曉波、譚作人、劉賢斌等人的後塵。
有能力的,又想走的,大多都走了或正在做走的努力。留下來的人們應該想一想,為什麼中國留不住那些留學的幼童和移民的精英,怎樣才能留住他們?在現有條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網路普及自由民主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