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混的時間長了,總不免要碰上面試國內出來的新移民的事。都是國內出來的,都知道找一個工作不容易,能胳膊肘往裡拐總是拐一點,但很多時候,心裏充滿了惋惜,真是愛莫能助。問題出在哪裡呢?
工業界招人,一般要看幾方面。第一是個人的待人接物。國內至少以前對這個不太注重,但在加拿大十分注重。工業界「單打」的活是鳳毛麟角了,幹什麼都要和人打交道。有時是和客戶或供應商,更多的時候是和同事,包括不同部門、不同職能的同事。張口結舌或者趾高氣揚都不好,口若懸河、油嘴滑舌也有不誠實、不可靠的嫌疑,需要的是清晰、穩重、隨和、自信。語言能力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理解和交流,而不是「正宗牛津口音」什麼的。加拿大說英語帶口音的人多了,只要交流沒有問題,口音不是障礙。詞彙量大當然好,但只好有足夠的基本詞彙量,遇到不懂的地方請人解釋一下,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外國人的語言不夠完美,誰都不會計較,關鍵是本人要願意交流,願意學習和進步。反過來,如果新移民可以說很流利的英語,這會贏得有用的印象分,對日後很快融入工作環境也很有利。
第二個是人品。待人誠實、工作勤勉、人品可靠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名聲不好的人,尤其是職業道德受到懷疑或者證實是有問題的人,公司都是避猶不及。加拿大是一個很大的國家,面積比中國還大一點,但工業界又是一個很小的圈子,有點事情很難遮人耳目。國內剛出來的沒有名聲的問題,但要是在一個地方出了問題而混不下去了,到另一個地方也不一定能混。
第三個是業務能力,這個國內出來的人一般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兩個地方:一是必要的證書。這不是大學文憑,而是permit to practice,具體來說,就是Professional Engineer、Teacher’s Certificate或其他行業的開業證書。沒有這證書,有的地方不在乎,有的地方就是寸步難行。在加拿大的大學有關係科畢業自然就具有考試資格(工科大學畢業只有Engineer In Training的資格,有了4年工作經驗後,可以參加PEng考試),國外來的先要考出「同等學歷」一樣的東西,在規定工作經驗後,才有資格參加 Peng考試。這和出國考研是不一樣的,國外的大學、公司承認國內的學歷,但國外的行業公會(professional association)不承認。這裡面有各種原因,包括保護主義,但這些行業公會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律保護的,躲都躲不開。教師、醫生、會計師等都一樣。這是國內出來的人的一大攔路虎。第二個就是在加拿大的工作經驗。這是一個Catch 22的情況:沒有經驗人家不要,人家不要就得不到經驗。一般公司的立場是:這是你的問題。隨著中國和世界的接軌,中國的工作經驗逐漸受到承認。但除非你是國外公司點名來的,或者你和國外的目標公司已經有業務關係,人家熟悉你的能力,否則國內的工作經驗和國外的並不等價,畢竟工作環境、公司文化、工作習慣都不一樣,很難完全等價。
國內出來的新移民,主要有幾類。第一類是出來讀大學的,大學畢業,就地找工作。這些人和本地大學新畢業的人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只要有工作簽證或定居證件就可以。過去這類人不多,現在開始多了。
第二類是國內大學畢業、出來讀研究生畢業的。這些人和第一類又一樣又不一樣。如果是碩士畢業,那就和第一類情況差不多。現在在工業界碩士已經不作為「過分」的學位,在很多情況下還是有利條件。但博士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除非是申請研究部門,很多公司對於博士進入第一線工作,存在overqualified的疑慮。Overqualified不是個人自願損失的問題,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如果公司不能用你所長,早晚你會對工作不滿意,要跳槽。這對公司和你個人都是損失。公司損失了培訓經費和經驗,還要重新招人;你個人浪費了時間和收入。所以公司通常避免招用overqualified的人士。當然,這不是沒有例外。過程式控制制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需要用到很多數學知識,很多先進控制技術遠遠超過本科畢業能迅速掌握的水平,碩士有時也吃力,這時博士就「有空子可鑽」了。過去這類人是主力,現在依然佔多數。
第三種是國內直接出來的。隨著加拿大技術移民政策的鬆弛,這類人開始多了,但這類人的問題也最大。他們通常在國內工作中就和國外或外資公司有接觸,或者和進口設備和技術有接觸。有經驗,身居高位,期望也較高。但由於他們的工作經驗在加拿大不受到直接承認,加上PEng資格問題,使他們成為最尷尬的一群。一方面,將他們作為初級人員錄用,這是大材小用,人家心神不定,公司也心神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就跑了,或許根本就是把公司作為跳板用的。誰都不喜歡被人家當做跳板。另一方面,由於語言、工作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很難將他們直接作為高級人員錄用。常常由於這種尷尬,他們最後不敵加拿大大學剛畢業的人,畢竟年輕人可以塑造,在公司裡定位也容易。說句不中聽的話,在周圍見到的新移民中,很少有迅速找到合適的工作的人。大多數人在湊合,大多數人對現狀不滿又無奈,尤其是在國內事業有成的人。這一點對於正在申請技術移民的人是值得注意的。
不管哪一類,招工中必須要過簡歷和面談關。如何寫簡歷的資料市面上汗牛充棟,我就不多囉嗦了,挑幾點重要的。
1、簡歷不要太長,2-3頁就差不多了,再多的話沒時間看,反而給人留下不乾淨利落的印象,因為別人都能2-3頁說明問題,你為什麼就不能呢?
2、一開始就要說明你的目標職位和對公司的期望,比如你想當 xxx工程師。
3、不要在教育欄裡列流水賬,不要貪多求全把所有證書、學位都列上,挑重要的、有關的列。
4、最重要的是經驗欄,除了說明項目名稱外,一定要說明項目的收益(節約了$$$,增加產量xxx等),至少要說明你在項目中的作用和學到什麼。單純羅列一大堆項目名稱,除了給人家增加一大堆疑問外,沒有太大的好處。
面談是很關鍵的。說穿了,面談就是看有沒有緣份。簡歷上說得天花亂墜,沒有眼緣還是不行,這和談戀愛有點像。面談技巧和著裝的書市面上也是汗牛充棟,我也不囉嗦了。但是有一點一定要十分注意。面談失敗很少是因為技術原因,最常見的是待人處世和交流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對已經有工作經驗的和申請中高級職位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清晰、穩重、隨和、自信外,面談中同胞們最常失敗的是人際衝突管理方面的問題。國外公司的一般信條是:同事之間不可能沒有衝突,衝突處理有一定之規。常見問題有:
談談你的生涯中和同事最嚴重的一次衝突,你怎麼處理的?
請給出一個你給同事建設性反饋(constructive feedback,說白了就是批評)的例子,你的同事是怎麼反應的?
還有其他類似的問題。國內來的人面對這樣的問題常常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回答。典型的「錯誤」回答有:
「我和同事從來沒有過衝突。」—解讀:要麼他在胡說,要麼他從來不幹事,哪有幹事而沒有衝突的?
「我向上級匯報,請上級裁決。」—解讀:缺乏基本的處理衝突(conflict resolution)能力,不能什麼事都要上級裁決。
「我沒有理他,我按我的做了,結果大獲成功。」—解讀:結果是重要的,但合作的工作環境更加重要。公司需要的是集體的成功,而不是一時一事一人的成功。
「我沒有批評他,悄悄地幫他做了。」—解讀:要麼他自己有太多的空閑時間,要麼他沒有處理衝突的能力。這次悄悄地把事情做掉了,那麼下次呢?
還應該有其他例子,但一時想不起來,過來人都歡迎補充。想說的關鍵是:這些問題最壞的答案就是迴避。這可能和文化差異有關,但入鄉隨俗,挑人家愛聽的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國外公司內部對於衝突管理有一套法則,各公司都大同小異。全套規則的內容很多,一般新員工首先要培訓的就是這個,而不是業務。除了基本的尊重對方的文化、傳統、宗教、政治理念等,主要是遇上衝突時:
1、陳述你的感受,使對方明白你受到傷害或者對對方的某一作為不滿
2、兩人之間的問題在兩人之間處理,不要隨便在別人之間評判,不要輕易通過第三者間接處理問題,不在背後說閒話
CanadaMeet
3、對事不對人,不要扯到文化、宗教、種族什麼的上面去
4、只有在兩人之間無法解決衝突時,才上升到上級
5、衝突一旦解決,不能再扯老賬
手冊有一大本,但把這些記住了,大錯應該沒有。國外公司還強調共識(concensus)。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大家都同意。如果實在不能達成共識時,才由上級裁決或者少數服從多數。一旦形成決議(resolution),就不能陽奉陰違,不管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這些國外的公司文化上的東西可能和國內的做法有所不同,也是面談時的重點。
加拿大的情況是這樣,以我對美國公司的解讀,情況大體應該差不多。看到很多愛莫能助的例子,想幫忙都插不上手,所以隨手寫下來,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