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龍河邊的一處仙人洞群
石柱縣城關門岩,岩壁上的仙人洞已空無一物。
在石柱縣龍河兩岸數十公里的懸崖峭壁上,發現上千座「仙人洞」。這些洞穴三五一群,連成一片,錯落有緻,遠觀極為神秘和壯觀,洞內則置放棺木,有牙齒等殘骨。
考古學家認為,這是遠古先民一種獨特的喪葬方式,譽其為「岩棺博物館」。但有關岩棺葬的形成,至今迷影重重。
神秘「仙人洞」千餘座
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高的達到四五十米
石柱「仙人洞」主要分布在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龍河又稱南賓河,古稱望途溪,是石柱境內最大河流,發源於黃水鎮冷水鄉,流經縣內近10個鄉鎮,流長104.68公里,落差1263.3米,從豐都縣境注入長江。
昨日,記者沿著石柱縣下路鄉三五大橋附近往上看,發現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猶如長方形箱子狀的洞穴密密麻麻,錯落有緻,層疊如蜂巢。沿著龍河兩岸探訪了幾十公里,懸崖峭壁上類似洞穴比比皆是。
石柱縣檔案局譚榮宏介紹,當地人們都管兩岸懸崖峭壁上的洞子為「仙人洞」,1985年版的該縣縣誌將這些「仙人洞」稱為「崖洞」。傳說以前老人想還童,就在峭壁上的洞裡呆上幾天,脫掉一層皮,就能還原成一個年輕的小夥子。
石柱縣文管所負責人介紹,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龍河兩岸懸崖峭壁上共發現1000多穴「仙人洞」。其中,比較集中的下路鄉約尚存130多穴,雙慶鄉堯耳坡櫃子岩有94穴,三星鄉玉皇殿有65穴。
據介紹,「仙人洞」大多地處深山峽谷,一般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高的則達到四五十米,選址均為質地堅硬的岩石層,上面懸崖絕壁,下面滔滔河流,既可擋雨水侵入,無淹沒之虞,也可阻野獸進入。
洞穴是遠古岩棺葬
只有極少數部落長等富族方能辦到,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
石柱縣文物專家介紹,「仙人洞」群其實是遠古時期先民們鑿岩為穴,置棺以葬的一種獨特喪葬方式,一面臨江,其餘三面有人工鑿過的痕跡,文物專家稱其為岩棺葬。
十幾年前,還有人從「仙人洞」中發現殘存的棺槨、人體骸骨及少量陪葬物。但由於年代久遠和後期的人為破壞,沒有從洞中找到有具體信息的文物和任何文字記載。
專家介紹,雕鑿岩墓以岩面寬窄而定。棺穴分橫式、立式兩種,以橫式居多。橫式入口成長方形,洞淺;立式入口成正方形,洞深。立式岩墓較少,規格一般高寬均0.8米,深2米左右。岩穴內棺柩由木板組成,多數形如頭大尾小的船狀,也有類似於方形或矩形的箱子形狀。
「查閱現有檔案資料,關於岩墓記載很少。」譚榮宏稱,只在唐朝張鷟著的《朝野僉事》中有一則記載: 「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餘,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
譚榮宏說,文中所稱「五溪蠻」指東漢前分布在今湘西、黔、川、鄂三省交界地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專家從種種記述判定,岩棺喪葬是一種二次葬,古代實行岩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們看來,先人的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但工程艱險,耗資大,這需要相當的財力,恐怕當時只有極少數的部落長之類的富族方能辦到。
千古之謎至今無解
用什麼工具在堅硬山岩上鑿穴,怎樣爬上懸崖峭壁都是難題
文物專家介紹,岩棺葬的形制、葬法不同於其他地方已發現的天然洞穴葬或鑿穴設棧搭架的懸棺葬,其施工難度及工量均大於前兩者,而且更利於棺柩長久保護。有關岩棺葬的謎團,至今讓考古學家費解。
首先,兩三千年前的先民要想在堅硬險峻的山岩上鑿成2米長、1米深的棺穴,用的什麼工具是一個難解之謎。
其次,鑿開堅硬的石壁需要使用鋼材器物,這是不是表明當時「五溪蠻」已經有了鋼材的熱處理技術,能夠控制鋼材的含碳量,及硅、錳、鉬、釩、鎳、鉻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及配方?
第三,如果說「自山上懸索下柩」,可通過繩索從上面下滑垂降,但怎樣爬上懸崖峭壁,這在當時也是個難題。
另外,石柱與周圍的秀山、酉陽、巫山、巫溪遠古時期同為濮、巴部族居住地,史稱「溪洞部族」或「溪洞蠻」,為啥只在石柱發現了置放更為複雜、艱難的岩棺?岩棺與其他地方普遍所見的懸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專家至今也沒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