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在日本相當風行,圖為日本球迷瘋世足,在日本晉級16強時開心歡呼。
風靡全球的世界盃足球賽,亮相的北半球亞洲隊有日本、韓國與朝鮮,號稱崛起的中國依往例爭取不到資格參賽。當人們每四年都要為中國國足的不堪記錄頓足捶胸之際,似乎始終還缺乏具有思想深度的反省︱向來對於亞洲主義嗤之以鼻的崛起大國,怎麼在愈來愈象徵全球一體的這四年一度的盛典中,永久缺席?
如果中國人覺得自己與亞洲互為一體,或起碼與儒家文化圈有互為一體的願望,起碼在情感上就不算缺席了。看來,已然躋身為G-20之一的超級大國,也有到不了的世界角落。當然,認為靠自己就足夠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國,對於亞洲身份總是有些麻木,外人就算感到無奈,多少也可以理解。
日本思想家自從近代化之始,就從泰西諸國的態度與政策中體察到歧視,因而對日本獨自出席世界舞臺感到不安與自卑。日本的亞洲主義學說應運而生,容或人言言殊,其中要把中國拉進亞洲主義範疇,以能共同面對世界的情感則一。但自孫中山以降,中國思想界對亞洲主義號召的微弱迴響,說明瞭逐鹿中原的天下共主想像仍然根深蒂固。
但是,如今只能在世界一體的世足賽場外徘徊,從螢幕上體會自己缺席的中國,難道仍然感受不到在這個時刻,中國距離世界有多遙遠嗎?這種遙遠的感覺,在東亞與東南亞其他地方感受不到,除了臺灣之外,多數亞洲國家都會為亞洲隊加油,包括在世界媒體上被妖魔化的朝鮮在內,都是加油的對象。
大概除了大陸球迷對日本贏球沒有感覺,而臺灣球迷希望韓國趕快輸球,兩者之外某種亞洲意識還算是完整。世足杯揭穿了亞洲主義最大的障礙,就是兩岸華人政權所在的北京與臺北;一個陷在反日情結中不能自拔,另一個則沉溺於渺韓的自憐自戀自卑中;前者瞧不起亞洲,後者瞧不起自己,但他們又都喜歡幻想著世人如何注目自己。
走出了兩岸之外,渴盼以亞洲自居的國家發展目標變得頗為流行。如馬來西亞在ICRT的廣告詞中就快樂宣告「Malaysia, the truly Asia」;韓國與香港競相致力於出產行銷亞洲的產品;香港並與新加坡爭取作為全球公司的亞洲總部;而新加坡尤其強調自己做為歐亞文明橋樑的地位;至於這個文明橋樑的自況,其實早已是印度思想界持久的願望。
亞洲身份是亞洲國家進入世界的情感階梯,某種能夠代表亞洲的身份,乃是自己面對殖民母國或帝國主義的信心基礎。故縱使日韓思想界經常憂慮中國未來的動向,但將亞洲意識注入中國思想界的努力不輟。
華人隊伍在世足杯中缺席,象徵著華人並非無所不在,中華文明甚且不及亞洲,中國崛起只是自我陶醉。因此而間接流露出,兩岸華人社會對亞洲主義麻木不仁,可見中華文化既不是海納百川,更不是五湖四海,遑論直接站在世界舞台上,滿足大國抗衡西方的自忖,或如此間一心只想偽裝成西方的自戕。
替亞洲隊加油,因而不只是球迷看球而已,更是亞洲意識的反射,也因而是大國能否擺脫歷史情結,小國能否檢討後殖民奴性的機緣。相對的,若在欣賞球技的同時,對亞洲隊感到疏離,當然就是亞洲意識時候未到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