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獅子大開口猛漲價,這是一種木已成舟後的無賴之舉。
去年售價還是93.5元的藥品,如今價格提高至170元;去年售價1082元,如今售價1580元……就在各地紛紛開始新一輪的藥品招標採購期間,記者發現,一些新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開始悄然漲價,漲價最高的藥品漲幅達到近90%,一些仿製藥的價格甚至超過進口藥。(6月17日《中國青年報》)
藥企看到自己的產品進入了醫保目錄,有了更穩定的市場,就獅子大開口猛漲價,這是一種木已成舟後的無賴之舉。
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藥企的大幅漲價行為是如何得逞的。
按照我國目前的藥價形成機制,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價格,而國家發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全部調查清楚每一種藥的價格,只能參考各地招標價格。而在各地藥品招標價格的形成過程中,企業則起著主導作用。有的企業在最終的醫保目錄公開前,就已經獲知自己的產品是否進入目錄,從而有機會進行價格操作。
當企業獲知自己的產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後,會馬上填寫一個表格,列明漲價的原因,向當地物價部門進行價格調整備案。漲後價格獲得當地物價部門認可後,企業以此為據到各地參與藥品招標。一位業內人士說,「用這樣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後,發改委看到的價格,就變成了企業上漲之後的高價,所確定的政府定價,自然也水漲船高。」
顯而易見,發改委和物價部門都被企業牽了「牛鼻子」。為何具有審批許可職能的權力部門無奈地盲從了企業的意願?摸清藥價的「老底」到底是多難的事?為何兩個職能部門都毫無辦法?發改委的理由是「工作量大」,物價部門的理由則是「工作壓力很大」。
兩部門對藥價的無解令人大失所望,其實,藥價的構成並沒有多麼玄奧高深,估計一名合格的成本核算會計就可以搞定,兩個專業的職能部門,人才濟濟,卻視藥價底數為莫測難題,真搞不明白,到底是兩部門能力確實有限,還是因為某種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而裝糊塗?
不管是進入國家藥品目錄的藥品,還是沒有進入國家藥品目錄的藥品,都大面積地存在著藥價虛高的現象,而不容置疑的是,藥價的虛高與政府指導定價的虛高有著很大關係,本應限定藥價保護患者權益的指導價卻演變成了藥價虛高增加患者負擔的藉口,頗具諷刺戲謔意味的政府指導價注定引來了怨聲載道。
藥價虛高已成一大痼疾,要根治這一頑症,首先就要治好「政府指導價虛高症」,讓政府指導價對藥價形成真正的制約,要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並不是有關部門的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態度堅定了,連宇宙飛船都能上天,摸清幾許藥價,又有多難?藥價能不能控制住,就看有關部門下不下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