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和國內抑制資產泡沫政策的影響,今年以來滬深A股下跌幅度名列全球股市第二,市場對中國經濟下半年「二次探底」爭論的持續不斷。結合最新的統計數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宣宇判斷是,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二次探底的風險已過。
人們注意到,現在無論是官方還是一些學者,都認為還不確定中國經濟是否存在「二次探底」。在他們看來,儘管局部動盪不斷,但世界經濟復甦態勢仍然強於預期,中國出口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至於投資,在經歷去年的超常規增長後,現有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大大拓寬將支撐中國投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基於上述認識,他們認為,「二次探底」真會出現也只是假象。也許他們都還處於麻木階段,原因就是根據目前無論國際和國內發生的經濟事件及數據包括股市,都是在明確地反映經濟正在探底而不是是否探底。然而,也有部分經濟學家仍保持清醒的頭腦,直言中國經濟二次探底不可避免。
近日,在「2010西南證券財富高峰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以《二次探底不可避免》為主題闡述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他表示,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存在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中國由於過度儲蓄、過度依賴外貿,經濟結構也嚴重失衡;美國的泡沫體現在房地產上,中國的泡沫則體現在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上。
許小年的分析有一定道理。金融危機爆發後,為保證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國家強化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而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畫出臺後,各地許多項目集中上馬。某些產業特別是一些常規製造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現象,一些基礎設施領域也存在類似產能過剩問題。大量信貸資金投向重複建設項目或產能過剩項目,不僅有違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目標,也給銀行信貸質量帶來了風險。
實際上,在當前的財政刺激計畫和房地產這兩個領域中,政策取向搖擺不定,經濟大起大落的風險陡增。這兩個在中國經濟走出危機中發揮重大作用而又極具爭議的引擎,正在明顯減速。一個主觀情況是,4月、5月國內的政策和金融形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為防止通貨膨脹,決策層出臺了一系列樓市新政,市場對此已有明顯反應:股市近來一直萎靡不振,其表現在全球市場叨陪末座。
一是財政刺激計畫退出。中國經濟去年的保八,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良好增長勢頭,保守點說,有一半是政府投資,也就是財政刺激計畫的功勞。而刺激計畫退出,不可避免地會影響經濟增長。財政刺激計畫雖然保了經濟增長,但龐大的資金,主要流入了效率低下的國有壟斷部門,以及對就業沒有多少意義的大項目上。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壟斷力量,延緩了結構性改革。
二是嚴厲的房地產調控。4月17日,國務院發布「新國十條」,措辭嚴厲,盡顯決策層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不過,人們真正擔心的是,某些政策下手過重,反而產生大量的副作用。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目前所用的治理方法是否錯配,更深的憂慮在於,以往「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是否會再次重演。
因而,一些人輕言中國經濟「二次探底」風險已過去顯然站不住腳。中國要保持經濟增長還得靠國家的財政政策,而實際情況是國內經濟結構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光靠投資來拉動整個經濟無異於飲鴆止渴。中國的投資主要靠政府部門主導,明年國家可投資項目將比今年有所減少,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嚴重,政府投資很難持續高速增長。
當前,一些急、難問題的解決也沒有突破。特別是近期公布的中國製造業和汽車銷售數據,都不理想。而且人們對財政刺激計畫退出和房價及房地產市場的擔憂,已經傳遞到房產之外的行業去了。現在的調控措施是限制房地產業上游的土地和資金的供應,這樣,下游的房地產投資行為把價值往上游傳輸的鏈條完全斷了,房地產就真的成了沒有價值的零和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