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收穫:成功與否取決於人脈關係


MBA第一年轉瞬即逝,可謂是「尚未來得及品味,便已不得不開始回味」。學年終了的時候,回顧近一年來寫下的許多文字,突然發現其中少了些許來自美國同學的聲音。我們遠涉重洋來到美利堅,歷盡艱辛去努力融入這裡的生活與人群。但是站在另一邊的美國同學又是怎樣看待我們的呢?在他們心中,中國同學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我們到底給學校帶來了怎樣的價值,在他們看來,我們最大的缺點又是什麼?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我與新當選的學生會主席傑森·希爾進行了一次長淡,隨後傑森寫下了一篇長文,希望大家能從他的字裡行間感受到美國人眼中真實的中國留學生。

我很榮幸能有機會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來談談我們身邊的國際同學。與其他眾多頂級商學院一樣,耶魯管院一直強調打造「全球化」MBA項目,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其教學風格、課堂氛圍到校園文化的諸多細節卻非常「美國化」。在平日裡與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同學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們面臨的文化衝擊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過分熱鬧」的課堂教學風格、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及極為重要又略顯微妙的同學間社交關係網路。對於我們這些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學生,校園文化一脈相承,商學院無非是強度略有加大而已,所以這種過渡在不經意間就自然完成了。坦白地說,我從不曾想到這些在我們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對遠道而來的國際同學會是此等挑戰。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討論。

課堂教學。在美國,無論是商學院或是本科,我們都沒有純粹地「講授式」教學。教授們通常都希望,甚至要求課堂互動與討論,而學生們也會在關鍵點上主動提問。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認為這種「打斷」是不禮貌的,因為美國學生普遍有一種「消費者心理」:我們花錢花時間來到這個課堂,就是知識和教授的消費者,就有權得到滿意的答案,有權請教授當下進一步闡述不明之處。我聽說有的教授甚至親自寫信給那些課上過於「安靜」的同學,請他們踴躍發言。

聽說在很多其他國家,比如中國,課堂完全以教授講述為主,教授與學生之間似乎有一種「不被打斷」的約定俗成。我認為,兩者間最大的差別是,我們堅信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向教授學習,更需要互相啟發、分享見解,所以互動式教學是有積極意義的,也是一種美國式的約定俗成。而作為美國學生,我們也真的非常希望在課堂上聽到更多來自國際學生的聲音。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不可能保證這種互動總是有益且高效的。有些同學可能會問一些理應在課前閱讀中解決的問題,甚至會提一些不靠譜的想法。有趣的是,如果一個班的學生經常在一起上課,在同學間會漸漸自發地產生一種「潛規則」,或者說是一種「同儕壓力」,逼迫著那些經常提「傻問題」的同學三思而後行。總而言之,在課堂上把握好吸收知識與參與討論的節奏是對每個學生至關重要。

團隊合作。學習團隊是商學院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因為我們中的每個人在未來工作中都將面對類似的情形。在美國商學院,就好比在美國商業文化中一樣,幾乎所有的功課都由團隊完成。我們堅信團隊合作是成功商業運作中的「聖盃」,且與我們推崇的創業家精神以及個人奮鬥並不矛盾。我認為團隊合作體現的是一種「有付出才有回報」的合作精神,這與我們在成長道路上所學到價值觀相吻合。很多課業本身要求團隊成員能夠為了最終共同的利益去主動平衡互相之間的優劣勢、職業興趣以及工作風格,以期達到最佳狀態。

我的學習團隊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八個人背景各異,志趣與工作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組隊之初,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去協調,找出最佳合作模式。而學校小組又與真實的工作團隊不同,因為組員間沒有級別之分,也沒有絕對的領導。團隊領袖往往會自然產生,然後就在一年間的不同項目上輪換。但由於沒有誰能開除誰,這樣的團隊的確更需要足夠的合作精神及互相尊重來達到和諧一致的狀態。

很多國際同學告訴我,團隊合作有的時候對他們很難或是讓他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有些討論和爭辯對最終結果並無直接幫助。其實,這樣的抱怨並不只是國際學生才會有,我本人有時候也有同感。但因為我過去所在的公司文化極為強調以密集會議為載體的團隊作用,這份經驗告訴我商學院裡這種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新型團隊合作模式對我將來的管理工作大有裨益,這些寶貴的經歷將幫助我進一步提升駕馭團隊的能力。

社交網路。商學院絕不僅僅是上課學習(甚至有同學說,主要不是學習……)。與同學們多交往,建立起一個社交網路是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將來能為每個人帶來益處的好事。在我們這個緊密的團體裡,有未來的CEO, CFO,公司主席,政府領袖等等,我們應該努力認識每個人,與大家成為好朋友。我正是本著這個態度來到管院,也正是這個原因使我一直很積極去瞭解更多國際同學。

我本人很愛旅遊,原因就是可以見識到不同的文化,商學院對我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為他把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元素通過吸收國際學生而彙集到了一個地方。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開學不多久,同學們便不自覺地組成了按地域分的小團體。我自己也難辭其咎,因為我自己的好朋友也大部分是美國人。但是作為新一任的主席,我計畫安排更多跨文化的主題活動,來讓他們走得更近。

但是,另一個問題便是很多國際學生對參加學生會的活動並不熱衷,我的中國同學道出了心聲。很多時候,他們覺得這些活動對於他們更像是例行公事,因為「應該去而去」,而非是「純粹為了開心而參加」。的確,可能是介於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讓國際學生完全與美國人打成一片並不現實。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種社交場合確實是美國核心商業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很多協議與合作均是在社交場合達成的,而商業圈內也普遍注重關係網路的搭建與培養(後來我得知,這一點與中國商業文化很接近,但是我們並不提倡用喝酒來解決問題)。

簡單說來,在這個世界裡,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於你是否是最好或最聰明,而是取決於你認識誰及你和他都多鐵。LinkedIn這個商業社交網站在美國很火,而商學院在我看來就像一個真人版的LinkedIn。但我必須指出的是,我們耶魯管院與其他很多學校不同的是,同學們更多時候是真的關心他人的生活與職業方向,所以這樣的網路不「假」,也值得每個人真心付出去參與。如果一直蜷縮在自己的「安全區」內,我們就會喪失如此得天獨厚的好機會去打破壁壘,真正去瞭解同學從而結交一些好朋友。

儘管上述文字聽起來有些像是給國際學生入學前的準備課,我還必須強調美國同學在上述方面也應當承擔起一定責任。一方面,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國際學生過人的勇氣與決心。他們放棄了在祖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飄洋過海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家,試著融入陌生的文化,對於他們我滿懷敬佩。另一方面,作為美國人,我們不應當好為人師,一心想著把我們的價值觀強加給國際學生,相反,我們應當敞開胸懷,從他們身上學習借鑒優秀的文化傳承。我想,只有雙方都本著開放和學習的態度,才能使我們的學習真正變得國際化,真正成為一個能做到「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學府,從而培養出全球商業領袖。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