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月份經濟數據出爐,多數指標顯示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但通脹上升和增長減速的雙重隱憂並存。最受關注的物價指標CPI同比漲幅突破3%。居民儲蓄負利率的現實,勢必帶來利率上行的壓力。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然都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速,但比1季度出現了快速回落的態勢。如果這種趨勢延續下去,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通脹上升而增長放緩的滯脹局面?
受年初以來房地產和信貸調控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確出現了減速的跡象。2009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爆,對工業部門的擴張拉動顯著。在政府大力度調控的背景下,2010年中國房價漲幅明顯回落,表現為新開工項目減少,基建投資放緩,鋼材等工業品需求下降,價格疲軟。隨著房地產投資下降後,對上遊行業的緊縮效應逐步顯現,難免會波及實體經濟增長。
與投資減速的趨勢不同,拉動經濟增長的另外兩大部門表現強眼。一是5月份出口增長以外激增,同比增長48.5%,二是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7%,顯示國內消費需求並未因房地產調控受到抑制。然而,未來出口和消費保持增長也面臨風險。由於接到訂單和實際出口之間存在時間上的滯後性,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升值的作用可能尚未兌現。6月以後出口增長很可能會從高位回落。消費方面,雖然就業、收入增長形勢穩定,為消費增長提供了支撐,但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或「升級」消費品,在國家延長補貼政策的背景下,增速仍比2009年放緩,這不能不讓人對消費增長的後勁感到擔憂。
面臨經濟增速下滑和通脹上升的雙重壓力,中國經濟如何避開「滯脹」的局面?如果政策得當,實現這一目標還是有可能的。首先,中國經濟依然處在增長的快車道,可以承受GDP增速1-2個百分點的下滑;其次,雖然經濟增速下滑,但投資部分下滑多,而消費領域保持增長或基本持平,說明中國經濟結構雖然整體依然失衡,但有出現了改善的跡象;再次,5月CPI雖然同比上升,但同4月相比環比下降,顯示近期通脹壓力並沒有變大。美元升值,大宗商品回落,也有助於減少中國的進口成本,緩解PPI和CPI通脹的壓力(「滯後」效應還未顯現)。
政策層面的關鍵是如何釋放經濟增長的潛力,又不推高通脹。4萬億經濟刺激計畫一方面帶動的投資和GDP的增長,同時也留下信貸擴張、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上升的副作用。政府目前不太可能放棄調控,重新推動新一輪投資擴張。下一階段只能著重於落實前階段房地產調控的政策,觀察政策效果,防止調控過度帶來大起大落。對於通脹的壓力,應該大膽動用利率、匯率等工具,實際上利率、匯率的小幅波動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主要是心理作用,其實際影響甚至小於房地產和信貸的行政性調控手段。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完全可能起到穩定通脹的作用。
真正能夠持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是十多億人口組成的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拉動這一需求,靠得不是新一輪投資熱潮,不是保持低利率,更不是吹打房地產泡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推動一系列制度改革:限制壟斷,鼓勵市場競爭,特別是給民營經濟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改善社會收入分配,支持勞動者通過集體議價等形式,提高收入水平;改善醫療等社會保障,釋放居民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