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課間活動非常活躍,內容也很豐富。下課鈴一響,同學們就會衝出教室,在樓道或者操場佔一塊地盤,立刻開始跳皮筋、扔沙包、跳繩、打球。淘氣的同學還會爬上牆頭,走幾個來回。十幾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一晃而過,鈴聲一響,大家再回到教室裡上課。四十五分鐘後,再踩著下課的鈴聲跑出來,接著玩剛才的遊戲。
我印象裡的童年就是這樣過來的。雖然我上的是全國有名的實驗學校,但從來沒有覺得功課重、壓力大,連睡覺都沒缺過。在任何情景裡,只要回想起小的時候,我的記憶裡承載著都是遊戲與快樂。
所以我特別同情現在的小學生們。他們每天背著重重的書包,從早到晚,除了上課就是做作業,睡眠不足,體能下降,玩就更成了童年的奢侈。課間活動呢,當然也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和樂趣。
有一個老師在網上這樣寫道:「我注意到下課鈴一響,有的學生便急匆匆奔向廁所,有的學生依然手不離書、在思考老師課上講的內容,有的學生蒙頭在趕寫老師留的作業,也有的學生趴在桌子上緩解疲勞。能真正走出教室呼吸新鮮空氣的學生,卻是少之又少。課間活動正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忽視、或者放棄。」
確實,學生的學習壓力大、時間不夠用,他們自然要抓緊每一分鐘來學習。殊不知課間休息可不僅僅是讓孩子們用來上廁所、趕作業、打磕睡的,它是根據學生發展的心理、生理特徵和需要、而採取的一項和上課一樣重要的措施,必不可少,決不能忽視、或者放棄。
我們先從孩子身體發展的需要來看吧。學齡期的孩子們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體各部分器官的功能還非常脆弱、非常不完善,需要細心哈護。過分的使用會造成器官的疲勞,甚至永久性的傷害。課間活動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調試身體各部分機能的機會。
比如孩子通過向外遠距離眺望來調節視力,防止眼部疲勞,避免形成近視眼。又比如孩子通過跑、跳、打、鬧,能夠活動四肢和軀幹,防止因長期不良坐姿而造成骨骼發育畸形,以保持良好的身體姿態等等。
適當的課間活動還符合兒童大腦功能發展的特徵,有助於提高學習效果。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越小,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越短,需要經常轉換注意對象。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有這個經驗,就是常常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們坐不住、幹事沒有長性,這其實和孩子的年齡特徵有很大的關係。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老師除了在講課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交叉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外,要充分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讓學生們通過活動休息大腦,避免因為大腦疲勞而影響學習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傑瑞特曾經就課間休息做過一個研究。他比較了一些四年級學生的課堂行為,發現在有課間休息的那些天,學生聽課時更加專注、寫作業更加認真,上課做小動作、干擾老師講課的情況,也比較少。同樣是這些學生,在沒有課間休息的那些天,他們的注意力顯著分散。老師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維持課堂秩序,講課的內容大大減少。由此可見,雖然課間休息看上去和學習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它卻能夠影響學習效率。
除了會影響學習效率,課間活動還是培養孩子們社會交往能力和自由表達能力的好機會。現在中國的孩子獨生子女多,在家裡很少有機會和同齡夥伴一起玩耍、做事;到了學校呢,又經常是埋頭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作業,團代活動少,同伴交往的時間就更有限了。課間活動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些不在成人監督之下而自由表達意願、自行解決矛盾衝突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們練習解決各種人際交往的問題、培養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這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需要。
雖說課間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但也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安排。老師要根據學校的環境和建築特點,為學生們提供合適的活動場地、器材,消除安全隱患。同時呢,也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訓練,讓孩子們學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活動,把寶貴的課間十分鐘充分利用起來。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