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務危機導致全球資金回流美國,中國的熱錢流入還能否持續,這又是否會導致中國的股市和樓市長期走熊?
美元中期反彈
2009年12月初,三大評級公司紛紛下調希臘主權評級。我們當時通過引入國家變數,從美國經濟二次起搏的視角出發,提出「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競爭最後看的是綜合國力,無論美國在次貸危機中承受了多大的打擊,目前依然是綜合國力全球第一的經濟體,在經濟循環能否二次起搏的關鍵時刻,在需要美元再次走強的關鍵時刻,美元出現中期反彈就是大概率事件。」
其後,在三大評級公司和全球輿論的推波助瀾下,一輪席捲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歐元落地,美元指數從74.18低位一路上揚至近期的87.46高點,期間漲幅高達17.9%。
2009年屬於危機應對年,美國、歐盟紛紛通過央行貨幣化債務提供流動性支持,短短一年時間,美聯儲的總負債從2008年8月的0.86萬億美元急升至2009年底的2.2萬億美元,歐洲央行的總負債從2008年8月的1.4萬億歐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1.85萬億歐元。
每次經濟危機都會導致政府支出的上升,次貸危機也不例外。以美國為例,2008年財政赤字為4586億美元,2009年財政赤字就突增至1.4萬億美元,2010年財政赤字預算進一步增加至1.56萬億美元。
財政赤字上升的情形普遍出現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既然央行貨幣化債務進程告一段落,藉助國債市場籌集資金自然成為歐美國家的第一選擇。
中東和亞洲是全球富余資金的主要來源,金融海嘯之後,其資金富余程度明顯下降,中國在今年3月份甚至一度出現貿易逆差。一邊是歐美主權債務融資需求不斷上升,一邊是主權富余資金下降,全球主權債務融資的供需失衡在2010出現了一個小高峰。
為了在激烈的融資需求爭奪戰中保留低利率融資的能力,美國金融資本一手導演了風靡全球的希臘債務危機,引發全球資金從世界各地回流美國避險,強大的買盤將美國十年期國債從114低位一路推升至120上方。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賽跑,暫時領先不代表持續領先。為了保持對有限全球富余資金的吸引力,類似希臘債務危機的漩渦點或許會一個接一個被人為製造出來。
中國資產價格何去何從
美元走強始於2009年12月,我們可以關注一下,全球各地資本市場的反應。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5月18日上漲幅度為0.4%,而香港恆生指數下跌了19%,西班牙IBEX35指數下跌19%。一幅全球資金流動的結構圖譜逐步呈現出來,資金從高風險資產流入相對安全的美國市場。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都驅趕資金大規模回流美國,造就了一輪長達5年的美元牛市。資金回流本身強化了美國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效應會逐漸擴散至股市、樓市和債市,於是回流-賺錢-繼續流入的良性循環正式形成。以年為週期來觀察此次美元走強,一旦美國股市和樓市出現持續走強的跡象,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將進一步上升,並且帶動不穩定區域的資金大幅流入美元資產池。
展望未來,如果主權債務危機向縱深發展,不排除中國也會成為漩渦隊伍的一員。
最近已經有不少國內外媒體在熱炒中國信貸泡沫,預言中國經濟將出現重大經濟危機。三人成虎,一旦中國也被打上祭品的標籤,2005年開始持續流入的熱錢還能持續麼?
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年底,熱錢大幅流入香港,流入總額高達6400億港元,同期香港市場上漲逾100%。進入2010年後,美元走強,資金流出,香港銀行體系總結余由近3200億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滑,至一季度末已不足2000億港元,同期港股跌幅逾15%。
從某種意義上說,資金流向對於市場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這個規律對大陸股市、樓市同樣成立,依據殘差法估計,2003年是熱錢湧入元年,此後每年維持正流入態勢。
持續流入的資金在國內條件的配合下,帶來了席捲全國的地產大牛市,也帶來了漲幅逾500%的資本市場大牛市。
過去7年,累計流入的資金高達6萬億元,如果熱錢流動趨勢從流入轉變為流出,即使熱錢僅僅變成不再流入,會帶來什麼結果?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哪一種,都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新增資金支撐股市和樓市停留在2009年的位置上。
雖然美元持續升值,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驅動下,今年一季度,殘差法估計的熱錢流入達550億美元。
倘若美元持續走強,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還能持續多久?一旦升值預期發生逆轉,中國股市和樓市將會承受怎樣的壓力?
展望未來,美元牛市未必最終會帶來中國股市和樓市的長期走熊,但美元持續走強正在令這種可能性不斷增加,這才是尤其需要我們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