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艦事件開始動搖亞洲地緣政治學版圖。一度陷入僵局的韓美日三方合作正在迅速恢復,而曾憑藉特有的等距離外交在亞洲擴大影響力的中國似乎陷入困境。據《華盛頓郵報》(WP)23日報導,隨著韓國要求聯合國採取對北制裁措施,亞洲地區正面臨關鍵時刻。
◆日本從「脫美入亞」轉為「美日同盟」
上臺初期標榜「脫美入亞」的日本鳩山政府開始回過頭來加強美日同盟。首先,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裏不斷使日美關係惡化的沖繩美軍基地遷移問題,在本月23日告一段落。有分析認為,日本改變方向,很大程度上是天安艦事件起作用。再加上近來與中國的外交摩擦加劇。繼上月8日和21日中國軍隊直升機在日本海域附近接近日艦,本月15日在慶州舉行的中日外長會談上,還曾引發激烈的爭論。《華盛頓郵報》稱,一連串事件使北韓及中國的威脅再次凸顯,日本內部形成了「當前不能動搖美日同盟」的共識。
◆美國欲恢復「昔日地位」
美國在亞洲的地位曾一度被中國排擠。尤其是,在韓國的盧武鉉政府和日本的鳩山政府,美國接連受到「怠慢」。但美國以此次天安艦事件為契機,通過韓美、韓日同盟,謀求恢復昔日地位。歐巴馬去年首度訪中時,被批「恥辱外交」,因此,美國大有將此次事件視為對中施壓的機會。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親自出面,支持韓國政府的調查結果,稱其具備「確鑿證據」,在強調事件嚴重性的同時,在國際社會上提出了「中國責任論」。
◆中國「大傷腦筋」
試圖在地區內掌握領導地位的中國陷入困境。《紐約時報》評價說,中國自1992年與韓國建交以來,憑藉等距離外交和擴大貿易規模來鞏固區域內的地位,而此次因北韓的突然行動而陷入兩難境地。不僅是韓美日三國,來自歐洲等國際社會的壓力也日益增強。中國國內也有人提出:「過去包庇北韓並沒有效果,應選擇新的方法。」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楚樹龍表示:「中國對北韓過分保護。如今應改變方式。」但《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政府無法輕易拋棄北韓有其戰略考量。如果連中國也參與對北施壓,最終引發北韓體制崩潰或韓國主導統一的局面,美國的盟國勢力就會直逼眼前。正是因為這種擔憂,中國無法對北韓置之不理。因此,本月末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訪韓行程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