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是用來盛水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諾大的紫禁城,隨處可見的大缸應該也是用來盛水的。但是,紫禁城裡為什麼還需要盛水的缸呢?還是另有其他用途?
故宮太平缸
紫禁城內的宮殿周圍,陳列著無數引人注目的「吉祥缸」(也稱太平缸)。 「吉祥缸」有銅缸和鐵缸兩種,按照材質可以分為「鍍金海」銅缸、青銅缸和鐵缸三類。史料記載,清代中期,宮內共有大小吉祥缸308口,而今卻僅存有 108口了。
皇宮內各處陳設吉祥缸的數量,以及缸的大小是隨著環境而定的。如太和殿、保和殿及乾清門周圍陳設的均是「鍍金海」銅缸,而內廷東、西六宮庭院,及長街上所陳設的就是比較小的青銅缸或者鐵缸了。
它們即是美化紫禁城內的裝飾品,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消防器材。古人將吉祥缸稱為「門海」,既是「門前大海」的意思。這些吉祥缸內常年都儲備有清水,一旦宮中失火,太監們就可以就進從缸內取水扑救。
在歷史上,明清兩代550多年來,故宮內宮經歷過較大的火災20餘次,平均每50年就會發生一次,失火的原因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因此,歷代統治者們十分恐懼宮廷內火災的發生,他們對於防火工作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
出於對防火的考慮,紫禁城在建造的過程中,鑾駕、紅本、實錄等庫(明代稱「古今通集庫」)時,均是採用了硬山式黃琉璃瓦頂,四周圍厚重的磚砌牆身,兩山安有琉璃搏風,前後採用封護檐的做法,是木製構建完全被包容其中。
乾清宮、坤寧宮東西兩廡,相對應的設置了兩道防火牆,南北長11.6米,厚約7.7米,一旦兩宮發生火災,便能夠起到阻隔火勢向兩廡及後宮蔓延的作用。
金水河
明代,在故宮初建之時,設計師們巧妙地將護城河的水引入了皇宮,形成今天的金水河。這樣不但解決了工程用水的難題,又可以在工程結束以後美化宮廷環境,同時也解決了宮廷救火用水的問題。同時,故宮內還掘有水井80餘口,除了供宮女太監飲用之外,也是為救火之用。
清宮規定,為了防止吉祥缸內存水的乾涸,內廷吉祥缸每日由關防衙門內管領率領蘇拉(滿語,指宮中的差役)近內添水。外朝吉祥缸,每日由宮中機桶處蘇拉將缸水添足。總管內務府派司員4人負責管理,每5天檢查一次缸內的儲水情況。
在冬季,為了防止吉祥缸的儲水結冰,不僅僅要加上缸蓋,還要進行「熏缸」的工作。具體的做法是:
在缸蓋裡面設置有專門的「鐵屜」可以貯存炭火;同時,每一口缸不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而是在缸的底部有弧形的石基墊底。其中有一塊弧形石是可以活動的,這樣方便在剛下置放火炭,將缸內已經凍結的冰塊融化。
這項差事一直是有內務府的「熟火處」,根據季節氣候寒暖變化來決定何時開始,直到一般到第二年的驚蟄過後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