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目,夠炸眼球的吧。我要講的這個故事,不是虛構的,而是發生在我生活中的真事。
和現在不同,我剛出國那會兒,在國人眼中,離婚絕對是件天踏地陷的事兒。有一次,當我不知深淺地要和老公鬧離婚時,親人們的驚訝程度,無異於在北京大街上見到了外星人。鬧什麼鬧,你們在國外要好好過日子。結婚不到一年就離婚,這,像話嗎?
現在反思一下過去,我當年的問題,就出現在婚姻不到一年這事兒上。剛結婚,我們兩人彼此還沒達到最佳磨合狀態,一切都還在摸索階段。恰恰這時,我們又漂洋過海到了美國。文化休克,婚姻磨合,雙重壓力下的我們,只能向最親近的人發火。記得當時我在日記中寫道,「出國後,我很不開心。不知道是出國錯了,還是婚姻錯了」。我的迷惑,由此可見。
剛結婚就出國,出國後就鬧離婚,這種現象,至今仍值得我們關注。當年,與我同期出國的幾戶新婚家庭,剛來美國時,很多人家都是鬧個不停。有人用沉默漠視婚姻,有人用怒吼發泄怨氣。最嚇人的一家是,在爭吵無果後,有一位年輕的妻子拿著菜刀就奔向了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女孩的衝動,害得大家差點兒驚動美國警察。風吹雨打,一地殘紅。那兩年,在我留學的小城,確實有幾戶中國留學生家庭快速走向了死亡。
本來在國內恩恩愛愛的小兩口,為何到了美國就反目為仇呢?是婚姻出了問題,還是人品或者信心出了問題?這種留學生的偽離婚現象,曾經讓多少人有苦難言?又有多少人,在無望的思索中,徒勞地打發著一個個的不眠夜晚。
回首往事,當年我和老公鬧離婚,基本是屬於沒事找事型的。我剛出國時,年輕,長得不算難看,性格也比較開朗。因為我愛說愛笑,總會有某些男孩向我表示友好的。最讓我老公生氣的一件事是,有一個南方小帥哥,當著我老公的面給我送餃子吃。這個不懂事的娃娃,居然無視我老公的存在,他只顧著和我說話,對我老公理都不理。而我對這個小弟弟,根本就不怎麼熟悉。他怎麼為人,我又不能干預。得,餃子沒吃成,老公卻對我發了一頓脾氣。你看,這事根本就怪不了我呀。我委屈著,當然也不會示弱,我們之間的一陣吵鬧便由此可知。
其實就是類似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離間了一些夫妻間的婚姻關係。尤其是太太先於老公來美國的家庭,對老公無形中會有一種別樣的考驗。電影「大撒把」裡的葛優,不就是被出國的妻子給拋棄了嘛,民間也有「老公是出國太太培訓部」之說。
小心太太被別人搶走!出國前,老公的一位親友這樣忠告過他。這種提高警惕保衛家庭的思維,估計是潛移默化了我老公。你還別說,我老公的防微杜漸之心,還是值得稱道的。我上面提到的那位弟弟,三年後,真的把一個新婚家庭給拆散了。
可惜,當年的我,卻沒有這麼高的覺悟。在我眼裡,只要老公和我吵架,就是他不好,都是他不對。對這個大壞蛋,我就要和他決裂,我要和他鬧離婚。
那時,我們一沒錢,二沒孩兒。要鬧離婚,真的和買大白菜一樣簡單。
離婚的第一步,咱就得分居呀。那年冬天,我由著性子,自己找到了一家冷冰冰的學生宿舍暫時過渡。屋主是位臺灣女孩,她寒假探親回臺灣時,經朋友介紹,我可以暫時寄居此處。臺灣女孩是個佛教徒,她總是面帶笑容地應對所有人。
走進小屋,留意四周。我發現,在她室內的牆壁上,掛著一個條幅,上面寫著這樣幾個字,不爭,不貪,不妄語,不顛倒。讀罷這幾個字,我太慚愧了。爭,貪,我暫時還不夠格。妄語和顛倒,說的就是我呀。
於是,在這個寒冷的冬夜,就在我與老公同城分居的第一天,我開始第一次反思自己的錯誤。可是我這人有個怪毛病。我生性要強,對後悔的事兒,也絕不流露出任何悔意。我坐在一個人獨居的空蕩蕩的大房子裡,雙手圍肩,麻木地硬撐著自己。
就在我心有所思時,忽然有人敲門。這麼晚了,天又這麼冷,會有誰來?不用我說,你們一定會猜到了。是我老公,是他拿著一鍋紅燒肉趕來看我。那天,外面特別冷,他又沒有車,我住的地方又屬於小城郊區。他一路步行來此,令我感動。我心中的某種東西,好像瞬間被融化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服輸,不認錯,直到老公把我徹底制服為止。
從此以後,我們兩人開始漸漸步入婚姻正軌。一年多之後,我們有了大寶。再後來,就是二寶三寶的相繼出生。很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曾經勸慰我們不要鬧離婚的朋友們,他們卻紛紛逃離了婚姻的圍城。莫非這真的應驗了那句話,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
有一件事兒我至今不解。在那些離婚的家庭當中,從表面上看,他們都是絕對幸福的一對兒呀。莫非和明星一樣,老百姓也知道婚姻作秀?
這兩天,有一位痛苦的姐妹向我哭訴婚姻。為了開導她,我自己豁出去了,把自己的部分故事寫了出來。冷靜一下,你們之間的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糟糕。
来源:陳晚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