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鼓勵所有標新立異的行為,只是當我們在教孩子的時候,無須太多標準的規則。偶爾活在傳統教條之外,有收穫的不一定是孩子,教養者將是那一位被眷顧的人。
(圖/阿兜)
剛出道教書的時候,我的言行舉止一切都是按規矩來,包含對學生的要求。記得一次教學生彈鋼琴,分明是右手負責的樂譜,我的學生堅持以左手彈奏。起初不以為意,只輕聲提醒「請用右手」。學生並未理會我的提醒,繼續彈他的音樂。頓時覺得顏面掃地,於是板起臉孔大聲斥喝「用右手」,並認為以下時間就此安然。誰知學生突然一個動作,他猛力舉起左手生氣的說:「誰規定這不能叫右手?」我愣住了,這畫面令我難以忘懷。學生表達的聲音,多年來仍餘音繞樑,刺激我不斷地思考「是啊,誰規定這不能叫右手」?幾年後我決定到歐洲繼續研究教育。
現在回想起來,一個當老師的人不懂孩子的發展,或不能以孩子的心靈高度,來協助孩子學習是危險的。走筆至此,猛然憶起自己在年輕時候,就喜歡左腳穿紅襪、右腳穿綠襪,只覺得好玩、有趣。誰知母親見狀破口大罵「你給我像樣點兒,成什麼體統」。自小對藝術就有天生的敏感度,但一直不能受到父母的支持,只好依照規矩過生活。因此個人早期的藝術訓練是呆板的,因為少了突破的勇氣。這說明瞭成人常因不可改變的成俗制約,抹煞了孩子的創造力。
歐洲學成後於適當的時機,我開始運用新的教育哲學認知,在臺灣創立「兒童藝術心靈成長空間」。這是一個專門提供孩童可以自由說話的天地,可以隨心所欲的表現他們的創意之場所。一來,延伸論文的研究。二來,想在傳統教育的課程設計裡,嘗試賦予新的概念。同時鼓勵家長,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花大把鈔票,並引導他們善用天地間的資源,來訓練孩子的思辯能力,也教他們如何觀察及瞭解自己孩子的先天性格,以便順勢而教。因為孩子只有在如此情境下生活,才能夠愉快成長,教養者也不會因為舊有成見,找不著新法子而弄擰了親子關係。
著名攝影家王信女士,二十幾年前寫了一篇題為〈牙刷不一定用來刷牙〉的短文,文中寫道:在行為上我們常受到隨著年齡「既成觀念」的束縛,因此創造力也跟著萎縮。小孩子畫圖時,身旁的大人一定會糾正他,告訴孩子頭髮是黑色的,男孩不能穿紅衣,畫房子不能沒有窗戶……等等,小傢伙就這樣把上一代的「既成觀念」 接收過來,長大後他絕不敢拿牙刷來刷魷魚。
如果當年我的母親,能以欣賞的角度說:「我也覺得挺創意的,真要穿出門嗎?需要勇氣喲。」左腳穿紅襪、右腳穿綠襪的行為,即使沒有穿出門,但那一份可以做自己的想法被支持,當然創造的勇氣將無可限量。王信女士思考的問題,雖歷經幾十年歲月,相信依然是多數現代人的生活思維寫照。再者當時的我,若能及早學習到「世界可以不一樣」的突破教學法,相信能夠培養出更多有反向思考能力的孩子,讓他們的創意飛翔。就如我的新居,面對一片綠色大地,我勇敢地享受蒙得利安這位抽象藝術大師的色塊理念,在兩扇窗上分別裝置了大紅與正黃的窗簾,對比的色塊結構釋放了我的視覺,並呈現了我生命的真實本質。
培養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將來才能夠擁有自己的觀點。希臘名人歐理皮底司說:「凡無法陳述自己思想的人,都是奴隸。」奴隸之意為,不能做自己。識字但不懂思考的人,是現今文盲的新解。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已經不是單純的識字而已,我並不鼓勵所有標新立異的行為,只是當我們在教孩子的時候,無須太多標準的規則。偶爾活在傳統教條之外,有收穫的不一定是孩子,教養者將是那一位被眷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