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下跌震盪是刺激政策退出的必然產物,從2008年、2009年的全球央行聯手發放貨幣,到今年的逐步退出、財政緊縮,市場作出了相應的反應。
股市在接連下挫之後,毫無疑問估值重心已經向下調整,此時爭論牛熊相當於拿長矛刺市場,意義不大。同樣意義不大的爭論是股指期貨助漲助跌,一個袖珍期指市場面對21.46萬億市值(截至5月14日)的大市場,期指的真面目完全沒有暴露。
政府想救出一個牛市來,在上市公司盈利預期下降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繼續發放貨幣,付出的代價是全球經濟繼續失衡、中國經濟結構繼續惡化、房價繼續高漲。一旦出現債務危機,政府無法調動更多的貨幣,任何一個小危機都可能致命。
只要傳統製造業能夠在減少污染的情況下轉移到中西部,只要新興產業能夠替代傳統產業成為中國市場下一波的中堅力量,市場短暫下挫就是大牛市的中繼,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以下三大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證券市場權貴化,從上游的風險投資到下游的退出市場,全都掌控到某些權貴者手中。如果此風蔓延,將摧毀我國艱難成長的成長性企業。
充斥市場的資金在股市二級市場、樓市撤退後轉攻風險投資領域。雖然相比2008年中國創股與私募股權投資領域有所下降,但新設股權投資基金依然如同雨後春筍。事實上,近幾年是我國風險投資的高速成長期。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9年,中國共有105只人民幣基金成功募集122.95億美元,首次在募集總量上超過美元,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在PE領域出現權貴資本叢集與國進民退現象。據統計,從2006年到2009年底,國務院批准了10只產業基金,總規模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此後陸續備案的產業基金還包括:2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航天產業基金、50億的航運產業基金和300億的曹妃甸產業基金等。
資金尋找、追逐實體領域內的優質企業本是好事,風險在於上游風險投資領域的估值(15倍左右的預期市盈率)已經遠超正常估值(7、8倍的市盈率),出現巨大泡沫,這說明我國實體經濟領域無法湧現出足夠多的、負責任的好企業,更說明掌握創業板與中小板上市權的監管機構擁有讓風險投資退出的主要通道。
大量資金在少數企業內打轉,結果就是誰錢多、誰權大誰是王。權貴資金、地方政府的產業基金加上民間自主資金、外資等扎堆在股權投資領域,他們在比拚市場競爭力的同時,更比拚的是關係與靠山。
第二個問題是果實未成熟,有關部門就想伸手摘桃子。我國的中小板與創業板是中國成長性企業的搖籃,是民營企業的溫床。人們希望通過風險投資與創業板資金的孵化誕生出中國未來的輝瑞與微軟,以替代以鋼鐵、水泥為主的所謂藍籌股。
中小板尚未成熟、創業板還在搖籃期,有關方面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分拆上市,試圖將大型企業中的高科技部分一股腦地塞進創業板。如在創業板上市的國民技術,由中電華大控股,客戶也主要是銀行、運營商等國有控股企業。可以想像,未來銀行一統電子支付的江湖,如民營的支付寶等體系將被淘汰出局。但誰都清楚,支付寶體系已經較為成熟,並且掃除了國有銀行的大多數弊端。
最後的問題是股指期貨。目前股指期貨尚在萌芽階段,民間資金逐鹿,雖然從成交手數看,投機色彩濃厚,不失為中國證券市場未來的試驗田。隨著中金所公布《套期保值額度申請指南》和《特殊法人機構交易編碼管理業務指南》,機構進入股指期貨的腳步越來越近,廣發證券、中信證券與招商證券均宣布參與股指期貨交易。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遊戲即將上演,未來中投二號、社保基金均會參與其中,能否保證期指市場不重蹈權證市場的覆轍,筆者並不樂觀。在期貨市場注定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能存活下來的蝦米必然與大魚沆瀣一氣。
股指下跌是刺激政策退出與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疊加的產物,也是成長性公司擠出泡沫的好機會。只要能夠抑制假賬與權貴,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以實體經濟替代資產泡沫,對未來市場不必過於擔心。當然,如果中國房地產新政大逆轉,如果大企業與老莊股紛紛分拆上市,市場無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