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文化


  

                          漢代古玉熊

孕育了中華古文明的起源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文明的重要標誌是玉器。考古發掘表明,我國發現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我國第一個玉器高峰時代,即東漢時袁康所說的「玉兵時代」,他在《越絕書》中說:「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在這 個時代人們使用當地所產玉石製成了大量玉器。當時有三個產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帶以良渚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遼寧一帶以紅山文化為中心;一是西北以崑崙山和田玉為中心。據考古學家研究,這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時代。 

 
1、玉的概念及玉的意識 


玉是什麼,什麼是玉?玉和玉器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這是中國玉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的問題。《禮記·聘義》載孔子曰: 「夫昔者, 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 仁也; 縝密以栗, 知也; 廉而不劌, 義也; 垂之如隊, 禮也;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 其終詘然, 樂也; 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 忠也; 孚尹旁達, 信也;氣如白虹, 天也; 精神見於山川, 地也; 圭璋特達, 德也; 天下莫不貴者, 道也。詩雲: 言念君子, 溫其如玉, 故君子貴之也。」這是孔夫子從儒學理論的角度、用擬人手法闡釋的玉概念。許慎《說文解字》: 「玉, 石之美, 有五德: 潤澤以溫, 仁之方 也; 理自外, 可以知中, 義之方也; 其聲舒揚, 專以遠聞, 智之方也;不撓而折, 勇之方也; 銳廉而不忮, 潔之方也。」基本上承襲了孔夫子的觀點。《周禮·春官·大宗伯》: 「以玉作六瑞, 以等邦國」,「以玉作六器, 以禮天地四方」,說的則是用自然玉石做成的器物, 以及玉器的社會功能。


《周禮》中對君王和公侯大臣用玉作了規定,以用玉表示不同等級和權力,並用玉作六器。春秋戰國時期,管子、孔子「比德於玉」,把玉的物理性質同道德相聯繫,提出了九德、十一德之說,如《禮記》中,孔子說,玉之貴是「夫昔者,君子德於玉」,提出玉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 等十一德。這些觀念逐步為社會所接受,成為大家為人處世的標準,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玉是高貴、純潔、友誼、吉祥、平和、美麗的象徵。自古言之「黃金有價玉無價」。如果說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那麼堅貞溫潤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主義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維吾爾諺語說:「寧做高山上的白玉,勿作巴依堂上的地毯」, 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古人以玉為代表,創立了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玉意識,這個玉意識是玉文化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是華夏民族的偉大思想建樹。

 
2、歷代玉琱的特點 


玉器是從玉工具發展而來的,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從玉器形成到成熟,都呈現出獨特的風格和工藝。1958年在南陽黃山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圭形玉鏟可以看作是玉器誕生的標誌。殷商時代,玉琱大量製作禮儀用具和各種佩飾。西周玉器的特色是出現了琮、璧、璜、圭等禮器。春秋戰國時期,琢玉工具得到了改善,彫刻工藝也不斷提高,出現了浮雕、半浮雕和精湛的透雕技法。玉器成品常見有玉璜、玉琮、玉璧、玉鐲、玉環、玉劍飾、龍形佩、成對器形玉件等。 採用的玉材多為青玉和黃玉,白玉少見,亦有採用「獨山玉」的。


西漢繼承了春秋戰國器形特點,同時增加了新品種,新疆軟玉源源流入中原。東漢除出現了白玉料的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外,用於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種也大量出現。玉質有青玉、黃玉、墨玉和白玉。白玉成為玉中上品。


魏、晉和南北朝時,石刻的風行使玉器製作少被重視。傳世的器物很少,但圖案清晰,十分秀麗。玉材有青玉、黃玉,白玉很少。


唐代玉器出現了花鳥、人物飾紋,器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並增加了有實用價值的杯、碗、盅等。玉器圖案大量採用纏枝花卉、瓜果鳥獸、人物飛天、蟲魚為主要題材。刀法不亂、布局均勻、細而厚重是唐代玉琱的獨特的時代風格。

 
宋代在玉器製作上也反映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玉器以花、鳥、獸類為主,以龍鳳呈祥圖案為多。實用品有杯、洗、帶板,陳設品主要有獸、魚。當時,盛行做古玉器。仿古器形有青銅器、佩件,如劍飾、帶板、佩飾等,玉材主要有白玉、墨玉、青玉,其中最多的是青玉和白玉。


元、明、清是我國玉琱工藝的繁盛時期。元代的雕工既沒有唐代器物的遺韻,也突破了宋代琢工。彫琢有粗有細,但粗獷的刀法深厚, 頗有古風,細緻得出奇,獸件上彫刻的毛髮, 刀法流暢,刻出的雲紋上下翻騰,氣勢磅礡。這時期出現了「凸雕法」和「透雕法」,尤其凸雕的細工碾磨技法,更是前所未有。


明代,揚州出現了大型玉器和以蘇州為中心彫琢各種精巧的玉器,又由於新疆玉材的大量入關,玉琱技法不斷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輩出,名作極多,在我國制玉史上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玉琱刀法出現了「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藝術性很高。題材也多,常見有松竹梅、花果、松鹿、人物、鳥獸、纏枝花卉等。


清代,特別是中期,玉琱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峰。乾隆年間北京城為全國的制玉中心,並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獻藝,出現了「俏色做法」、「半浮雕」、「透雕」等各種琢法。清代玉器彫琢得十分可愛,大小器件玲瓏精緻形象逼真。玉料選用也相當嚴格,但只要符合要求的玉材,無論是白玉、碧玉、墨玉、黃玉等都被採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精品展現了明、清兩代玉琱精華,其中大型玉琱「大禹治水圖」特別引人注目。流傳民間的小件玉器,無論山水、花卉、人 物、花鳥、飛禽、走獸,都雕得活靈活現。 


3、玉石之路成為東西方溝通的第一媒介 


崑崙山下的先民們把發現的美玉向東西方傳送,開拓一條運輸玉石之路,這就是古代玉石之路。在甘肅、陝西、河南等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玉器至商代的和田玉玉器,表明瞭和田玉的東運;烏茲別克史記載,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和田玉就在那裡出現,表明瞭和田玉的西運。周穆王西巡的路線,可能就是古老的玉石之路,這條路從陝西入河南,經山西、寧夏、甘肅,到達崑崙山。春秋戰國之時仍走這條路,《史記》記載公元前期283年蘇厲給趙惠文王的信中說,如秦國出兵攻下山西北部,控制住雁門關一帶,昆山之玉不復為趙王所有。這條玉石之路是後來絲綢之路的前身,所以說東西交易會交流第一媒介是和田玉,而不是絲綢、瓷器, 玉在東西交流和各民族往來中的意義是很大的。 


4、玉文化的分期 


文物典章制度的發展是隨社會生產力和人文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玉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玉文化是人類在社會與自然交互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通過玉材的特殊自然屬性,寄託和展現人類思想意識、社會倫理和價值形態的一種文化現象。雖然玉器的某些功能,如作為裝飾品、作為神靈表象、作為階級標誌、作為財富象徵和作為賞玩弄玉的現像在不同時代都有一定的表現,但其主要的社會功能卻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由此構成了玉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分析,玉文化大致可分為孕育、初始、發展、成熟、完善、嬗變和世俗等七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孕育期 玉質石器出現至廣義玉概念形成之前, 相對年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們在打制石器和選擇裝飾品的過程中,逐漸覺察出玉質石器與其他石器在亮度、色澤、硬度、質感等方面的差異。玉概念有如待產的胎兒,呼之欲出。可以說,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產生和發展,是玉文化得以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始誘因。


第二階段: 初始期 主要標誌是廣義玉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廣義玉器的出現,相對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前段。雖然目前尚未發現確切的證據, 但是根據新石器時代早期前段如後李文化(距今約8500 年)、興隆窪文化(距今約8200年) 的發現玉鑿、玉錛和玉推測,廣義玉器出現在這一時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處於萌芽狀態的磨製技術日趨成熟,石器製作工藝的進步導致了生產力的提高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磨製工藝的推廣,使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美石製品光潔、潤澤的魅力。舊石器時代早已出現的原始宗教觀念找到了更為合適的物質載體, 「美石」開始有了靈氣,廣義的玉概念初步形成。這是玉文化得以產生的哲學因素。


第三階段: 發展期 主要標誌是種種非實用玉製品迅速增多,玉器的製作工藝和社會功能進一步提高,相對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至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見於後李文化、興隆窪文化、河姆渡文化和新樂文化。某些源於工具或兵器類的玉器在形制上與同類石器尚無明顯的區別,但磨製程度一般較精,基本不見使用痕跡。隨著石器磨製工藝的廣泛應用和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社會分工初露端倪。原始宗教的進一步發展、祭祀活動的多樣化和愛美慾望的增強, 導致制玉工藝的進步和玉器數量的增多,這是玉文化得以發展的社會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與興隆窪文化年代相當,大致屬於同一社會發展階段的後李文化出土兩件玉質 工具的刃鋒,在放大鏡下可見較清楚的使用磨蝕痕跡, 表明在不同地區或不同考古學文化中,玉石分化發生的時間和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這應是文化發展的不平 衡的表現。


第四階段: 成熟期 主要標誌是圭、璧、琮、璜、璇璣、玉衡等主要禮器基本形成,各種社會功能日臻完善,制玉工藝日趨成熟。源於工具、兵器類的玉器,在形制上與同類石器已有明顯的區別,如造型美觀,形體變薄,做工極為細緻。源於裝飾類和少數源於工具的器類已脫離其祖型的制約,演化出全新的形態, 如瑞圭、權杖、玉琮、玉龍鳳、玉牌、玉人等。相對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並用時代,以仰韶、大汶口、紅山、良渚、凌家灘和龍山文化各重要遺址為代表,這一階段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文明初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出現,龍山時代各考古學文化城址的普遍存在,標誌著「城邦式」古國已初步形成,社會剩餘財富增多,社會分化加劇。部落酋長、軍事盟主或「古國君主」出於顯示財富、宣示權力和渲染王權神授的需要,極力地強化玉器的社會倫理功能和祭祀功能,表示首領或王權身份的權杖和瑞圭相繼出現,這是玉文化得以飛速發展的政治因素。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玉材本身的條件限制,如數量少、體積小、 脆不可塑和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原因,難以加工成容器而不能完全適應當時社會和禮制發展的需要。作為一種替代和補充, 以可塑性能良好的陶土製作的陶禮 器, 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尊、陶鬶,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杯、成組的陶鼎、瓦足皿等開始出現。 


第五階段: 完善期 主要標誌是玉禮器及其他品種的玉器形制、社會功能進一步完善, 相對年代約為夏代至兩週時期,以偃師二里頭、安陽殷墟、西安張家坡、寶雞茹家莊西周墓、三門峽虢國墓地、天馬—曲村晉國墓地和同期各重要方國的重要遺址、大墓為代表。隨著社會的分裂和中央王朝的出現,用玉製度更加完備, 使用範圍更加廣泛,普遍見於吉、凶、喜、喪、會、盟、賓、嘉、軍、兵等各種場合,等級制度、禮樂制度的形成和玉器社會功能的持續加強,體現了當時的政治需要。隨著用玉製度的進一步完善,青銅鑄造技術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青銅禮器迅速取代了當時並未得到充分發展的陶禮器,且常常作為祭祀、宴會、典禮等大型場合及殯葬禮儀的主要道具,充當顯示權貴身份地位的標識物,大有同玉禮器並駕齊驅的態勢。在其後段,玉珮飾增多,玉器的世俗化傾向已 經顯現。

 
第六階段: 嬗變期 主要標誌是玉禮器的數量明顯減少,禮儀功能逐漸減弱或消退, 玉珮飾、特別是組佩及玉器皿、玉陳設、玉生肖和人物、動物等世俗類玉器明顯增多,玉禮器的社會功能加速世俗化,相對年代約為戰國至兩漢。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期,由禮崩樂壞、群雄爭長的混亂局面到中央集權的確立,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禮制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政治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反映到禮儀制度上,就是玉禮器和青銅禮器的世俗化。此外,由於玉璽的出現和發展, 權貴們不再以圭、璋和佩飾作為宣示身份地位的主要表徵,漢代大墓中出土的裹屍玉衣、玉璧、玉枕等雖然還有表示身份地位的象徵作用, 但主要的卻是出於防止精氣泄散、保護屍身不腐的願望,九竅玉塞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例證;漢代墓葬有關陶樓、倉、豬圈、雞舍乃至於廁所的設置,也反映出禮儀制度的世俗化傾向。在表現方式上,玉琱作品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日趨濃郁。漆器、金銀器以及瓷器製作工藝的出現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玉器惟我獨尊的地位,玉器所蘊含的神奇功能和禮儀概念,逐步被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所沖淡。

 
第七階段: 世俗期 主要的標誌是玉製品的功能完全世俗化,玉器的禮儀功能幾乎完全消失,包括東漢末年以後的全部歷史時期。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數百年的戰爭使民生凋敝,玉文化的發展也隨之步入歷史上的低潮期。隋唐時期玉文化又再度興起, 但是在選題、創意和風格上, 受到業已相當發達的繪畫、雕塑和金銀器創作風格的影響,玉琱人物、花卉、動物的造型在浪漫的情調中力求逼真。到明清時期, 玉器基本上完全成為藝術、財富和弄玩的代名詞, 儘管這一時期的王墓中還有用玉圭隨葬的現象,《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也具有某些神奇的功效, 今人也有以玉珮辟 邪護身的現象,但這只是上古用玉概念的孓遺和迴光反照,與現實社會和玉文化發展的主流及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相去甚遠。玉器這種古老、歷久不衰的藝術瑰寶終於摘下了其高貴、聖潔、無所不能的神秘面紗,走出神權、王權的殿堂,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還原為芸芸眾生共鑒共賞的美麗石頭。這是思想、技術進步和社會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玉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玉崇拜遠非一般的靈物崇拜,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關哲學、美學、神學和社會政治、倫理觀念的綜合體現,涉及到社會不同領域的各個層面,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影響、作用及其流行時間是其他任何文化都難以比擬的,包含著極其深刻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禮制和儒家思想的最高表現形式。



来源:中國國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