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式發掘的水井立面。
錨,古代水井吊桶用的釣鉤。
這些西漢古井深約5—7米,全都用「陶井圈」構筑而成。供圖/樊書海
小孩墓如此密集分布全國少見。(圖中小坑均為小孩墓)
「南水北調」河北段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正火熱進行中,其中石家莊元氏縣常山郡故城遺址附近「小留墓地」發掘日前結束。考古隊發現在1 萬平方米的沙地裡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屬西漢時期,在全國非常少見。當時這麼多水井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成為此次考古發現的最大懸疑。
發現
元氏常山郡故城發現40眼西漢古井
昨日14時許,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物專家、「小留墓地」考古發掘工作執行副領隊樊書海介紹了元氏縣「小留墓地」的發掘成果。從2009年 11月15日開始,至今年4月3日結束,本次考古工作共發掘出金、元、明、清各代墓葬20多座,出土金代葵口白瓷碗等器物60餘件。「‘小留墓地’的考古發掘對研究石家莊古代文化史意義非凡。」樊書海說。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樊書海驚奇地發現,「小留墓地」所在的1萬平方米範圍內,有很多眼古代水井,且分布非常密集。「有的兩眼井相距不到1米遠。」樊書海說:「據老鄉說,他們以前耕種、挖沙時破壞了30多眼古代水井,加上我們現場發掘的6眼,在1萬平方米大小沙地裡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如此小范圍,水井分布如此密集,這種情況在北京等地也曾發現過,但北京等地的水井都是不同朝代的水井集中分布在同一區域,而小留墓地發現的水井都是西漢時期的,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屬同一時期,這在全國是非常少見的。」
意義
「陶井圈」筑井技術非常先進
這些西漢時期的水井,每眼井大約5—7米深,直徑1.3米—1.4米左右,都是用一層一層「陶井圈」構筑而成。這些「陶井圈」呈圓弧形,寬30 余厘米,3塊「陶井圈」便可拼成一個比較規則的圓圈。
樊書海介紹,「小留墓地」處於古河道,都是沙地,容易塌方。古人掘井時,挖到一定深度,便埋一圈「陶井圈」,逐層深入,逐層填埋,保證在裡面挖井的人不會被塌方的沙子埋住。「這種用‘陶井圈’構筑水井的技術非常先進非常科學,在我國古代應用比較廣泛,現在很多深水井都是用一截一截的水泥鋼管構筑,很多地下排水管道施工時採用的頂管技術,估計也是從這個原理髮展衍變來的。」
這次,省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採用解剖式挖掘,從其中一處古井的外立面開始挖,冒著嚴寒將冰凍的沙土一層層剝開,直到露出整個外立面。工作人員發現,這眼5米多深的古井由十幾層「陶井圈」構成。「這也是我們首次搞清楚漢代陶井圈水井的完整結構,對今後的考古工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樊書海說。
懸疑
這麼多西漢古井到底做什麼用
在「小留墓地」挖掘過程中,並沒有發現古代的建築遺地,而在1萬平方米大小的沙地裡竟然有40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屬西漢時期,在全國也是非常少見的。那麼當時這些水井是做什麼用的?
樊書海說:「此地距常山郡故城遺址很近,又與其同屬於一個歷史時期,我初步認為這些西漢古井是給城內駐紮的軍隊和百姓飲用水用的。另外,從井內發現的做陶器的模具殘片、鐵錨等物看,也不排除其古代手工業作坊(例如制陶)等用途可能。這些謎團都有待於今後的考古發掘工作揭開。」
延伸
400平方米內發現
16座金代小孩墓
「小留墓地」發掘出金、元、明、清各代墓葬共20多座,這些墓葬大多屬於古代富戶的墓葬,對研究古代當地葬俗葬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還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樊書海介紹,在「小留墓地」一塊20米見方(4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發掘出了16座小孩墓,這些小孩墓都屬於金代,與其他大人墓並不屬於一個朝代。在如此小范圍,孩子墓分布如此密集,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他認為,宋金時期戰爭頻發,社會動盪,這些孩子可能集體死於戰亂或者瘟疫。
◎鏈接
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位於元氏縣西北,今故城村一帶,春秋時期屬鮮虞國地,戰國屬中山國地,趙滅中山後屬趙國地,趙王曾封公子元以此為邑,始名元氏。西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恆山郡於此,至漢文帝時因文帝劉恆諱恆字,改稱常山(古時常恆通義)。到西晉,常山郡的治所移至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古城一帶)。至隋朝末年常山郡城毀於兵亂。
来源:燕趙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