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在國內下海時,我腰裡還繫著一個大大的救生圈。那時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完全投身到茫茫的大海之中,更沒有置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因為一方面對國內朝令夕改的政策實在沒有信心,對文革還心有餘悸,另一方面也是從來沒有獨自在波浪這博擊的經驗。
所謂的救生圈就是沒有完全脫離原單位,只是每年要上交一定數額的勞務費。這樣做的結果雖然貌似損失了些金錢,但得到的卻是更多的實惠。比如像免費看病,評職稱,分房和機關擁有的其它福利待遇都得以繼續,即使被海水嗆來,尚能回頭是岸。
在中國做生意很大的成分就是做人的工作,因為人的因素往往是生意成敗的關鍵。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和手眼通天的本事,要想把生意做好做大,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但在國內一夜暴富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運氣好,方方面面不出問題,機會總是有的。但這一點在國外就很難實現了,因為國外有健全的監督機制和完善的法規限制,投入和產出是不能太過失衡的,像國內那種投入100萬建的房子,一倒手能賣500萬的投機行為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
如果說在國內做生意靠的是三分本事,七分人事。而國外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是七分本事,三分人事。但我要強調的一點是無論在哪裡做生意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正如美國人的生意經說的那樣,讓一個客戶滿意,他會帶來三個客人,而如果有一個人不滿意就可能失去十次生意的機會,由此可見口口相傳和人事關係的重要性。
但這與國內所說的人事關係是有本質上不同的,處理好國外的人事問題,只是可以讓你的生意有向好或壞方向漸變,是一個資本積累的過程。而在國內卻可以讓你一夜暴富,或一貧如洗,總之中國的許多事情根本就沒有什麼經濟規律可循,這就是為什麼國外的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看不懂中國的經濟,和中國每天可以產生幾百萬個百萬富翁的原因。因為它不是資本社會的公平競爭,而每次的商業活動都是利益共同體把國家或普通百姓的資源再分配的大洗牌。所謂資源共同體就是官商勾結,即利益相關者共同搭建起來的一個舞臺,進行幕後和幕前的表演的一個過程。
在國外做生意有時就是給自己找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自己給自己打工。想走一夜暴富的路子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華爾街的金融寡頭們。所以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才是國外生意人的要遵循的根本,萬萬不可照般國內的那一套,而僥倖,急功近利和投機心裏更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可能觸犯法律。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次進貨中匿藏了一些和報關上不符的商品,他想憑僥倖矇混過關,結果在入海關時,被查了出來,費了好多周折不算,還被罰了幾倍的罰款,最後總算可以通關了,但他也從此在海關沒有了信譽,在以後每次入關時,凡是他的商品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否則根本無法通關。
昨天逛街時,看到原來曾經門庭若市的幾家非常有名的大商場,如今卻都落得個關門大吉,再想想公司周圍不斷湧現出來的那些變更名字了的新店舖,心頭總會湧出一種唇亡齒寒的感慨,現實是冷酷的,無情的,如果不善經營上帝也幫不到他們,而他們的今天或許就是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