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海南毒豇豆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後不久又有報導說,廣東中山市菜農使用高毒農藥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我們日常吃的蔬菜安全嗎?前不久,南方一位菜農向半月談記者講述了他種菜的用藥情況。可以說,就算大部分蔬菜達不到毒豇豆的程度,但農藥殘留的問題也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了。請看這位劉姓菜農的自述:
「如果不打藥,什麼都得不了」
說起打農藥,我們菜農有點難為情,但是不打真是不行。
比如豇豆,苗長到一尺來高的時候,就要開始打藥,要不然葉子就會起卷、發黃;到了開花的時候,必須打穩果藥,要不然豇豆結上了也會掉;等豇豆一長出來,又必須馬上打殺蟲藥,要不然豇豆全是蟲眼,根本賣不掉。因為豇豆長得快,兩三天長大了要摘一次,所以兩三天就要打一次藥。
又比如茄子,它的蟲害比豇豆少,但是病多。茄子一栽下去就容易爛根,要打藥防治;再長大一點,又要得鏽病,葉會黃、桿會掉皮,必須打藥,打一次藥管幾天,然後又打,直到開花,這時候就跟豇豆一樣,要打穩果藥,等茄子長出來,再打殺蟲藥。一茬茄子怎麼也要打十幾次藥,一點不比豇豆少。
那麼其他青葉菜是不是打藥少一點呢?也不是。像萵筍、白菜都要長青蟲,如果不打藥,就全是蟲眼,沒人買。所以還得打藥,低濃度的藥一般7天打一次,高濃度的藥可以維持10多天。一般一茬白菜下來,少則打三四次藥,多則打六七次。
總的來說,只要開花的菜,都必須打穩果藥,然後打殺蟲藥。當然我們都遵循一個原則:只要能把蟲殺死,不要讓吃菜的人中毒就行了。這個所謂的中毒,是說看得出來的那種。換句話說,只要沒人因為吃了我的菜跑來要我賠錢就行。
我也知道,不是說吃了沒反應就一點問題沒有,農藥用多了會有殘留,長期食用對人體肯定有害處。但是有什麼辦法呢?現在不像從前,我小時候種菜蟲害少,有的菜只需要撒點石灰就可以了,現在不行,如果不打藥,什麼都得不了。
「為了捉蟲,我還被蛇咬過」
當然,有的菜不打藥也可以,就用人工捉蟲。我和我老婆以前也幹過這樣的事情。但是這個辦法累得很呀,每到這個時候,我倆就打著電筒,到菜地裡去捉夜蛾。白天我們要賣菜,夜蛾也只有晚上才出來,這一捉就是好幾個小時。
有一次,為了捉蟲,我還被蛇咬過。當時我的菜地旁邊有個水塘,我們頭天把離水塘較遠的那塊菜地的蟲都捉得差不多了,我就捲起褲子跑到水塘裡,想把邊上的菜也弄一下,結果剛一下去,就感覺腿肚子被咬了一口,我一下就反應過來是蛇,拿電筒一照,果然是一條一米多長的菜花蛇。這種蛇在農村我們見得多,雖說沒毒,但被蛇咬的感覺還是很不好。
這都不說了,關鍵是人工捉蟲成本非常高,跟打藥比起來,至少高出5倍。如果一直都採用人工捉蟲的話,那肯定是捉不過來,產量要下降一半。那麼靠物理防治的辦法行不行呢?也不太可能。比如用防蟲網,由於遮光,會導致蔬菜減產20%∼50%,而且蔬菜長得不健壯。所以還得打藥。
從我本身來說,打藥並不是我的初衷。沒種過菜的人可能不理解,有時候看著地裡的菜,感覺就像是自家的崽一樣,何況還要給人吃。我也聽說過別家的菜因為農藥殘留太多,吃壞了人,心裡面總覺得不是個滋味。
「就這樣,種菜經常還不賺錢」
打農藥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成本,增加收益。
比如除草,完全可以用人工,這樣效果更好,但現在基本都是打除草劑,因為用人工成本太高,速度太慢,而且這種臨時性的工作,很多時候想找人干都找不到。又比如西紅柿,很多時候要打催紅劑,這樣西紅柿在沒有軟的時候就紅了,便於運輸,又可以提前上市,賣個好價錢。我以前算過,如果上市期提前半個月,至少可以增加20%的收入。
同樣的道理,黃瓜、絲瓜、豇豆等條狀的蔬菜要打拉長劑,西紅柿等圓狀蔬菜要打膨大劑,茄子也可以打藥,使它看起來又黑又亮。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增加產量,使菜的模樣好看一點,從而增加收益。以豇豆為例,打過拉長劑會使它的色澤更亮,同時產量提高10%∼20%。
這些藥多半屬於激素類的,長期食用對人體沒有好處。可我們菜農也有苦衷,種菜不容易,種菜要賺錢更不容易,不用藥,產量上不去,賣相不好價格也上不去,我們菜農很難有收益,就這樣,種菜經常還不賺錢。就說去年我種的白菜,自己拉到市場,批發才1角3分一斤,還要給市場交管理費,實在沒有什麼利潤,最後我幾噸菜就讓它爛在了地裡。
與菜販子比起來,菜農承擔的風險大得多,種下去的菜,到時候不管什麼價格你都得賣。菜販子不同,什麼菜賺錢他就賣什麼,把利潤的大頭都拿走了。所以今年我打算少種點菜,多種點毛豆、玉米等省事的作物,騰出時間來搞零售,收入還會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