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廣西、重慶、四川和貴州五省市,面對特大旱災,全國逾六千萬人受災,受災耕地逾一億畝,經濟損失二百多億元人民幣。天災背後有人為因素。前水利部長錢正英近年以來早就反思,過去沒有認識到首先需要保證河流的生態與環境需水;只研究開發水源,而不注意提高用水的效率與效益,犯了錯誤。中國學術界早就對濫建大壩和造紙商濫植「生態殺手」桉樹提出警告,但官員長期忽視,種下禍根。
旱魔肆虐,河水斷流,水井乾涸,農田乾裂。二零一零年春天,中國北方的沙塵暴還沒有遠去,西南五省嚴重的乾旱又席捲而來。零九年秋季以來,中國西南地區降雨少、來水少、蓄水少、氣溫高、蒸發大,致使雲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五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旱災。其中雲南、貴州、廣西等省、自治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區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來水為歷史最少。乾旱的趨勢已延伸至湖南、廣東、甘肅、河北、山西、寧夏和西藏等地區,長江上游已出現罕見枯水位。
嚴峻的特大旱災百年一遇,令人觸目驚心。西南五省的旱情,造成生態環境惡劣,民眾生活困難,春耕生產損失重大。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披露的最新統計,截至三月二十六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一點一四億畝,其中西南五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九千五百萬畝,全國有二千三百七十二萬人、一千五百五十五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旱情影響西南地區春耕春播已成定局。據國家林業局統計,受災林地達七千八百八十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一百多億元人民幣(約十五億美元)。外界估計總經濟損失至少二百多億人民幣,全國受災人口逾六千萬。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三月二十六日指出,北方地區「十年九春旱」,若後期出現少雨溫高多風天氣,北方地區的旱情將會迅速發展,可能面臨南北方同時抗旱的嚴峻局面。三月二十七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說,最近幾天西南旱區有小雨,只是局部緩解旱情,西南旱情根本得到緩解至少要到五月下旬。
三月二十二日,是第十八個「世界水日」。此際,中國西南正遭遇一場百年難遇的大旱,旱情再次敲響環保、節水的警鐘。面對旱災,國人紛紛反思,追尋旱災禍根,如何實現「有大災而無大害」的願景。當下,旱災仍在持續加重,這場旱災的禍根究竟在哪兒?天災常常離不開人禍,國人該如何防範未然。自然的破壞力量,固然主要是因為一系列特大自然災害,但不得不承認,人為的因素不可忽視。反思近些年來農業水利政策,對減災意義重大。
生於一九二三年的前水利部長錢正英,在晚年作出反思,她說:「我過去主持水利部工作,犯了一個錯誤,沒有認識到首先需要保證河流的生態與環境需水;只研究開發水源,而不注意提高用水的效率與效益。這個錯誤的源頭在我。」中共執政初期,她就歷任水利部、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部長,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部長。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六七年至七零年,她長期主持中國的水利電力工作,直至八八年,她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這位水利水電專家,曾參與黃河、長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江河流域的整治規劃,負責水利水電重大工程的決策性研究。在治理淮河及密雲水庫、劉家峽水電站、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中,處理了出現的重大技術難題。她主持了三峽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工作。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正過著退休生活。雖然早已從水利崗位退下,但她對中國水利事業的憧憬一如既往。她不僅給學生們作報告、演講,經常去各地視察,還不斷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反省自己工作中的失誤。
她在一個場合說:「進入九十年代,黃河開始斷流,引起了國人的關注和焦慮。我也在思考,我一輩子同水利事業打交道,參加過治理黃河、海河等河流的工作。我們多年來一直強調治河、用水,沒想到居然使黃河水斷流了。後來問題越來越嚴重,塔里木河、黑河等內陸河流也出現斷流。我逐漸認識到,過去的水利工作存在著一個問題:粗放管理,過度開發。」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工程院委託她組織各方面專家,研究「中國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她帶著專家組抵達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塔里木河邊,看見塔里木河下游的終點臺特馬湖,天然綠洲已經化為沙漠,沿途那些耐旱的胡楊林都枯萎死去。她瞭解到,西大海子水庫建成,就是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之時。此事給她觸動頗大:「我們這些干水利的,幹過了頭,也會產生副作用,水利工作要以此為戒。」四年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請她去國務院的一個講座上講水利,在座的大多是部長。她就講到塔里木河:「這不是現任水利部長的責任,是當年我當部長時的責任。」她說,中國幾十年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開展水利建設,海河、遼河等河流的開發利用率已經大於百分之四十,超過國際公認的合理值,影響了河流的自然功能和永續利用。
其實,步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曾一再出現大面積嚴重旱災。零九年多省遭遇嚴重乾旱;零八年雲南連續近三個月乾旱;零七年二十二省發生旱情;零六年重慶發生百年一遇旱災;零五年華南南部出現嚴重秋冬春連旱,雲南發生近五十年來少見嚴重初春旱;零四年南方遭受五十三年來罕見乾旱……如今西南五省大旱為中國人敲響了二十一世紀的警鐘,噩夢才剛剛開始,今天的人們不得不為上世紀人們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
中共執政前的幾千年農業史,是一部靠天吃飯史。中共執政之初的農業,面臨同樣問題。在中部和南部,每年夏天江河決口、洪水氾濫,而北方地區,春季乾旱,不能灌溉。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先後建成八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開始變水害為水利。但八十年代後,水利建設被忽視,一部分建好的水庫和灌溉系統,由於缺乏管理與資金投入而荒廢。市場化改革後,水利設施承包者短期逐利行為嚴重,大多將水利設施改作他途。全國大面積的耕地一旦碰到乾旱,則無能為力。
中國水利建設經歷幾番折騰。錢正英回憶,文革時期,什麼都沒法干,中央有點錢花不掉,於是投到水利建設。當時,每年以三十多萬眼機井的速度持續建設,還根治海河,以「農業學大寨」為契機,開展以水治水、改土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七十年代末扭轉長期南糧北調的局面。其後,大型水利、農田水利,每年的水利總資金達一百多億元人民幣,在各行業的計畫中相當突出。這是興修水利的高峰。文革後,一些部門質疑水利上花錢多了,抱怨水利是無底洞,一些省市批評水利部在河北、山東、河南花的錢太多。七九年,中央清理長期來經濟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影響,輿論對水利建設議論頗多,認為對水利投入大,浪費大,效益不好。由此,在八十年代國民經濟調整中,水利再次下馬,資金被大大削減,八五年後全國糧食產量徘徊在四億噸上下,農業形勢嚴峻,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北方水資源緊缺,各方才又重新重視水利。
農田水利工程問題多
據一項專業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建築物完好率不足四成,工程失效和報廢的近三成,導致個別地區可灌面積減少近半。面對今次大旱災,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縣長李雲龍也認為,「這次缺水,是工程性的缺水」,大旱令人們認識到小水窖(地面小水利)的重要性。國家防總總指揮、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最近在公開場合承認中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長期「欠賬」問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雲南、貴州不是傳統的缺水區,旱情暴露出來的主要是「小農水」< /SPAN>(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問題。雲南對水資源利用不夠,雲南水資源在中國排第三位,但水資源利用率僅百分之六,全國總體利用率在一成六以上。
凡事預則勝,不預則敗。西南的旱情還在往縱深延續,抗旱救災過程中所揭開的水利「欠賬」值得社會警醒,「還債」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早在零四年美國國防部氣候報告預測「中國南部地區在二零一零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十年的特大乾旱。二零一零年以後,中國北方水患不斷,南方一片乾旱」。其報告預測,中國的降水類型將可能由「南澇北旱」轉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西南五省大旱,雲南是這次旱災最嚴重的省份。雲南大面積砍伐原生態林,種植速生豐產林:橡膠林和桉樹林。對此,學者和網民近日紛紛質疑,此舉是造成重災區百年一遇大旱的直接誘因,他們指出「桉樹是抽水機」,「桉樹是抽肥機」,橡膠林、桉樹林是「綠色沙漠」,桉樹是「霸王樹」,它令其它物種消失,生態遭受顛覆性破壞。
面對質疑,雲南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德祥三月二十七日高調否認說,「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以證明,雲南種植的桉樹林和橡膠林導致了此次旱災」。王德祥認為,乾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種植桉樹和橡膠林造成的。王德祥介紹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雲南省世行貸款造林項目規模種植過桉樹。目前,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在雲南省的普洱、文山兩州市共營造桉樹八十六萬畝。到目前為止,雲南省桉樹面積僅佔全省人工林面積百分之五,因此在雲南種植桉樹對乾旱沒有大影響。
有數據顯示,雲南橡膠林面積達六百萬畝,桉樹林面積已有近百萬畝,規劃面積多達二千多萬畝。一個時期來,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APP在中國雲南和海南、廣西、廣東等地,採用與當地政府簽訂大面積租用土地的方式,將自然林改造為大面積人工桉樹林。擁有數百家法人公司的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總資產達二百多億美元,是當下中國境內最大的造紙企業。金光集團與雲南省的合作始於零二年,短短一兩年後,它已在雲南圈定二千多萬畝林漿紙基地。雲南省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規模最大的紙漿國有企業,其模式也是大量種植速生桉樹林來發展造紙業。
大面積種桉樹傷害生態
雲南省西南林學院教授楊宇明的一些學生,參與了對種植速生桉樹純林的「生態傷害力」影響作環境評估。楊宇明說:「對生物多樣性的傷害研究,是我們學院的一大強項。研究需時,預計一年後會出成果。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雲南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也最脆弱的地區,大面積種植桉樹的地區,已經給當地生物多樣性帶來負面影響。」
當地百姓說,熱帶雨林改種橡膠林、桉樹林後,很多村寨已經遭遇地下水位降低、泉水斷流的情況了,桉樹林、橡膠林是「上不飛鷹,下不走蛇」。熱帶植物園專家馬友鑫說:「地理信息系統監測表明,大規模的橡膠林、桉樹林種植已經影響了這個地方的氣候,十年內平均溫度升高了零點四到零點五度。這種氣候變化不是區域性的,只是地方性的,毗鄰的普洱、臨滄並沒有同步,大氣環流都是一樣的。如果大氣環流改變,那大家都一樣。這種地方性的改變,就是這個地區的土地覆蓋發生改變,即太陽能量的收入對當地氣候發生的影響。這個地方以前霧很濃很多,現在霧日比以往減少很多。」
雲南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侯明明教授認為,西雙版納在北迴歸線上是唯一一片綠洲,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大規模的工業化種植桉樹和橡膠,把這一片綠洲全部變成桉樹林、橡膠林,這是人類一場大悲劇。「現在西雙版納可耕面積中,三分之一種上橡膠林了,令人憂慮。我們的研究,已經證明砍伐熱帶雨林,改種成片桉樹林、橡膠林這類純林,對未來氣候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侯明明說:「大規模種植橡膠林,由於橡膠樹地面高度差不多,地下根系也比較整齊,就不像從前那樣了。二零零一年,我就在西雙版納勸說不要再這樣種植橡膠林了,否則會改變地下水系結構。當地林業官員不同意我的說法,說任何一棵樹都是『抽水機』,熱帶雨林的樹和橡膠都是樹,樹都有根,根都會吸水,樹葉都會蒸發水分。老百姓看到橡膠樹能賺錢,就紛紛大規模種植橡膠樹。零八年,當地百姓發現地下水沒有了,才想起我多年前講過的話。桉樹是高耗水高耗肥的植物。社會生產對自然生產幾萬年、幾億年的資源積累消耗得非常快。為了造紙纖維,種植那麼大規模桉樹,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對植物、動物、微生物各種生態系統破壞,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樣本,對泰國、寮國(寮國)、越南、緬甸等周邊很多國家有示範作用,在雲南省大規模種植桉樹和橡膠,這是很可怕的。」
旱災是週期長慢性的發作
有環境科學學者坦言,他們所從事的研究往往不受執政者重視。他們說的往往是領導層不願聽的話,一個省長、縣長、州長,只是在位幾年,學者講未來長遠的事,他們就感到很煩。桉樹生長期快,容易反映官員短期在位的政績。反對成片種植桉樹、橡膠樹這類純林,是執政者政績的絆腳石。
如果說地震、海嘯是一種急性災害,旱災則可說是一場持續不斷的災難,是週期較長的慢性發作。因為是慢性,所以影響可能更大、波及可能更廣。百年一遇的乾旱,只是大自然一次嚴重警示,在未來數年中,乾旱將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揮之不去的陰影。面對重大的自然災害,「改天換地」只是人們的夢想,要改變的應該是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一味注重經濟發展,無休止向大自然索取,忽略自然對人的承載力,現代化與經濟發展都終將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