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竅門之一是,人賣我買,人買我賣。換言之,為了賺錢,我們必須違反潮流,為他人所不為。採行和群眾相反的路線很難,因為我們天生想要從眾─我們希望成為群體的一分子。
訣竅一:與眾不同
賺錢竅門之一是,人賣我買,人買我賣。換言之,為了賺錢,我們必須違反潮流,為他人所不為。
採行和群眾相反的路線很難,因為我們天生想要從眾─我們希望成為群體的一分子。一項研究發現,社會孤立產生痛苦。這項研究讓三個人玩電腦上的拋球遊戲,其中一人坐在腦部掃瞄器內。接受腦部掃瞄者被告知另外兩人也是真人,但其實他們是實驗者控制的假人。
該實驗觀察人腦在兩種情況中的反應,一是被團體接納,另一是遭團體排斥。在第一種情況,受試者參加遊戲,經常接到虛擬的球。在第二個情況,兩個假人互相拋球,球在兩人之間傳來傳去,就是不傳給受試者。
社會孤立對受試者造成痛苦。事實上,腦部掃瞄顯示這種痛苦與肉體痛苦有相同的腦電波模式。所以當我們表現得與眾不同時,必須克服自己想融入群體的人類慾望。
這項實驗顯示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模式。運用較多認知能力的受試者,感覺較少痛苦。確切來說,前額葉皮質活化程度較高者,其腦部處理痛苦的核區活化程度也較低。
訣竅二:採取不分泌多巴胺的投資行動
另一個賺錢竅門是,買過去表現不佳的投資,賣過去表現良好的投資。我們貴為人類,卻仍和其他動物一樣,有「再來一次」的腦核區。如史金納的著名理論所言,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傾向於重複受獎勵的行為。因此,史金納的「刺激?──?反應」系統導致我們偏愛曾經獲利的投資,痛恨曾經害我們賠錢的投資。
當我們採取從前有效的行動時,腦部實際上分泌大量多巴胺,使我們產生愉悅感。在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中,兩位作者史賓塞.強森(Spencer Johnson)和肯尼斯.布蘭查德(Kenneth Blanchard)抓到此事的精髓。在一成不變的世界,尋找乳酪最好的方法是,重返上次發現它的地點。但在變化無常的世界,尋找乳酪最好的方法是去新的地方找。
金融市場是採用「刺激──反應」程序最惡劣的環境。大多數人正因為迷戀過去贏家,而傾向於買已上漲的投資,而非將要上漲者。因此,為了做正確理財決定,必須抗拒曾令我們情緒滿足的投資,做完全相反的事。為了賺錢,必須戒除多巴胺癮(至少在這個人生領域),運用我們的認知能力去控制我們的行為。
願意聽從勸告降低財務風險的人,必須拋棄上一代無往不利的做法,改採完全相反的路線。
訣竅三:擬定一個情緒上切實可行的理財計畫
第三個賺錢竅門是,瞭解自己的極限,並擬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理財計畫。
柏拉圖對話錄《蘇格拉底申辯篇》(Apology of Socrates)中,德爾斐神示所的神使說,蘇格拉底是「世上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的缺點,於是問,「這怎麼可能?」他四處尋訪比他聰明的人,與一位公認絕頂聰明的人對話後,蘇格拉底做出結論,「我不認為我們兩人有誰瞭解真正的善與美,但我比他聰明,因為他不懂卻自以為懂;我既不懂也不認為我懂。」
柏拉圖認為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人,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缺點。同樣的,成功的投資人必須知道自己非理性。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有時能執行完美無缺的理財計畫。例如,一九八七年一位麻州人(他不願公布姓名)以一股十五點七五美元(約新台幣五百零四元)的價格買進一千股EMC。他一直沒賣這些股票,十三年後他的股份變成四萬八千股(因為股票分割),每股值一百多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兩百元)。
十三年來,這位投資人耐心守著他的利潤不賣,直到一萬六千美元(約新台幣五十一萬兩千元)的本金變成將近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六千萬元)。相反的,大多數投資人犯了太快收割利潤及抱著虧損不放的錯誤。
即使傑出的投資人也常犯太快賣掉贏家和從不賣輸家的毛病。小弗雷特.施韋德(Fred Schwed, Jr.)在一九四○年他的投資經典著作《客戶的遊艇在哪裡?》(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中寫道,「當一位偉大、睿智的金融家過世時,遺囑執行人翻他的保險箱,通常會找到一堆最沒指望的證券,穩當地藏在保險箱最底層,發行這些證券的公司名字早已被人遺忘。」
上述EMC持股人何以能夠抗拒獲利了結的誘惑?他根本忘了他擁有股票。他最初買進三千股,賣掉兩千股。他忘記自己還持有一千股,直到政府機構通知他,他才知道他的帳戶「沒有動靜」。
除非我們能同樣忘記自己的投資,否則我們必須預期自己的弱點。投資人常犯的毛病是,先制訂一個「完美」計畫,然後在正好錯誤的時機做出情緒化的交易。因此,我在自己的低風險理財計畫中,保留足夠的錢投資於股票,用來打發蜥蜴腦(古老而無意義的思考程序)。每個人應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財計畫,預期非理性的時刻,採取先發制人的措施。
訣竅四:意志堅定地執行計畫
初中時,朋友保羅參加校運會六百碼賽跑(最長距項目)。他的競爭對手是吉姆,是個校園惡霸,頗有勢力。我們這群朋友迫切希望保羅贏得比賽,賽前幾分鐘,全聚集在他身邊幫他打氣。
保羅知道這場比賽攸關他的所有朋友,以及整個校園的社會秩序。他嚴肅和冷靜地對我們說:「如果我一開始落後,不要緊張,我的策略是最後再迎頭趕上。別擔心,我一定贏。」
這場比賽總共跑三圈,如保羅事先警告的,跑完一圈後,他似乎無可救藥地落後。吉姆自信勝券在握,開始得意忘形,邊跑邊向群眾中他的惡霸同夥打招呼。到了最後一圈,保羅突然加速,輕易超越疲態畢露的保羅。
凱因斯說,市場持續非理性的時間往往比投資人保持清醒的時間久。因此,投資人想從非理性獲利,必須預期在比賽中落後很久。當然,目標是長期賺更多錢,而不是「領先」一會兒。
一九九○年代後期,連股神巴菲特都必須忍受奚落,因為他拒絕買泡沫股。巴菲特避免估價過高的股票,而那些股票在泡沫破滅前變得更加昂貴,他因此錯過了稍縱即逝的獲利機會。很多人斷言巴菲特「寶刀已老」。巴菲特超乎常人的堅強意志,使他能夠擇善固執,獲得最後勝利。和大多數人不同,他從來不偏離自己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