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上海就業而戶籍在甘肅的學生家長反映中國許多在大城市打工者的子女,因戶籍問題失去了升學的機會。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政府如不解決這一問題,新一代外來人口會仇視所居住的城市。
在上海工作的陸江向本臺「公民爆料箱」反映他個人及大部分非上海戶籍家庭的困擾。戶籍在甘肅天水的陸江,週三接受本臺採訪時說:「我在上海找了份工作,孩子也過來了,但是出現了孩子上學的困惑,中國的這種戶籍制度是限制了很多我們這種打工的子女,是不能(在當地)上學的,比如上海市初中以後是不可以在上海讀高中,更不可能在上海考大學。」
陸江祖籍上海,父親在五十年代為支援西北發展,舉家到甘肅落戶。陸江說,目前僅部分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人士,其子女可在上海讀高中。「不夠本科以上的學歷,就沒有辦法辦這種引進人才的‘居住證’,但是我所知道的就是有本科文憑的也有很多人受限制,因為他不能在上海,認為他‘不是急需人才’,也不能擠進來。」
陸江在寫給本臺的電郵說,哪個國家的國民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同時,有地域的限制?是中國大陸。孩子的教育成了我心頭的最大的苦痛,因為這就是所謂的國家教育政策,如果想繼續上高中必須回原籍。如果回甘肅,就意味失去工作,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孩子一樣沒錢上學,因此他不知道孩子在初中後,如何繼續升學。他批評中國的教育制度:「為什麼同是公民,不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這是我們最困惑的事情。在上海或北京,這種群體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有很多人有過上訪,但是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答案,國家根本置之不理。」
而北京的外省小學生,難上初中。關注外省子女在北京受教育情況的法律學者許志永,曾多次帶領家長向當地教委表達北京非戶籍居民對公平教育權利的要求。許志永對記者說,這些在北京工作、納稅,但沒有北京戶口的公民,他們的孩子在升學方面受到了歧視待遇。他稱:「這是一種歧視,因為不能上學,給家庭帶來的煩惱很多,他們已經在這裡工作,生活事實上已經是這裡的市民,最嚴重的應該是北京、上海。戶籍一律平等,首先爭取第一步,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小學升初中),應該完全平等。」
記者:北京大約有多少人?
許志永:目前在北京讀書的應該有四十多萬學生。
記者:他們(政府)有沒有給你們回覆?
許志永:還沒有正式的回覆,因為政策還沒有確定,所以還沒有解釋太多。
許志永說,改革目前的教育制度,有難度:「改變起來確實有困難,因為有既得利益者,也有人不願改,各種各樣的障礙都有。」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應當制定法律或者是法規、政策,去落實《憲法》和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一些城市不願意為外來人口的子弟提供教育經費,他們只願意接受外來人口的勞動、服務,繳稅,但是不願意為這些外來人口提供這些最起碼的服務,不僅是教育,甚至包括醫療養老等等。」
胡星斗表示,此舉令各個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相互封鎖,實際上把中國變成諸侯割據的國家,嚴重阻礙了中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阻礙了人口融入城市,甚至產生反社會的傾向:「有些外來人口長期受到歧視,就有可能產生反社會的傾向。」
前陝西電視臺記者馬曉明認為,中國的戶籍制度是統治工具:「它所造成的危害遠遠不止說是城市的學生,他實際把整個的中國大陸的人固定在他所在的戶籍登記所在地,這是一種統治手段,在那個時候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活動,都要有黨和政府來決定。總的來說它是一種統治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