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綠茶「復活」千年茶藝(圖)

發表:2010-03-22 19: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考古學家在清理北宋時期一處家族墓園出土的器具時,意外發現殘存在茶具上的數十枚茶葉,為「復活」中國人千年前的茶藝生活提供重要資料。

古墓殘茶

主持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說,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北宋時期呂大臨家族墓園出土了一批銅、瓷、石等材質的茶具,個別茶具上殘存數十枚綠茶,其中一些呈翠綠色,還有銅缽與渣鬥,為研究中國古代茶藝提供了資料。

在保護室看到,有件銅缽的底部附著一小撮綠茶葉,呈風乾狀,約20根,清晰可辨。與銅缽配套的是一件口侈腹小的銅渣鬥,其內壁上能看到一些附著的茶葉。或許是化學反應原因,銅缽與渣斗上與茶葉相鄰的地方,呈現的藍色物質十分明顯。

據介紹,銅體與渣鬥出土時扣在一起,屬於兩件套。銅缽直徑約13.5cm、高5.4cm,喇叭口的渣斗寬沿深腹,最大口徑19.5cm,高11.4cm。除銅缽底部濕附著有綠茶外,在渣斗的寬沿與腹壁上還有殘茶流淌的白色痕跡。

像銅體與渣斗這樣的兩件套,在呂氏家族墓中出土了五六套,出土時扣在一起。從殘茶出土情況看,主人生前十分喜愛喝茶,很可能死得很突然,家人遂將其剛使用過的茶具在未完全清洗情況下,就用來陪葬了。

茶藝「復活」

位於陝西省藍田縣的呂氏家族墓園,埋葬著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等人,在北宋時期是具有全國影響的知識份子。呂大臨的《考古圖》將青銅器和青銅器銘文作為一門學問系統地進行研究,並對文字加以考證,奠定了中國現代考古學、古文字學的基礎。

雖然遭遇後世盜擾,墓地仍出土了種類豐富的隨葬器物,主要器形為酒具、茶具、文具、香具、飲具、仿古禮器等,反映了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優雅生活。

墓園出土了數十件主要用途為茶具的渣鬥,分為陶、瓷、石、銅等材質,十分講究。至於渣斗的稱呼,以前有一種說法叫它唾盂,現在看來應該叫渣鬥,屬於茶具裡放殘茶的器具。

中國人在唐宋時期一般是沫茶吃,按「茶聖」陸羽的說法叫做煮茶,即古人常說的喫茶。這次出土的保存較好的綠茶葉,表明其時喝茶的方式不僅僅是沫茶。張蘊認為,從呂氏家族墓看,當時有兩個系列的飲茶用具,一個是常說的沫茶,需要碾碎了喝,另一種是沏茶系列,接近現代沏茶方法。

「宋人也用茶壺用蓋碗,渣斗應該屬於沏茶系列用具。飲茶的客人可能不止一兩個,我們推測可能是把殘茶先放在銅缽裡,收集匯總後再倒到渣斗裡,這是一個收集殘茶的過程。當然,其時用水也比較講究,出土器物中就有燒水的石鍋,因為用石頭的東西或瓷器作為飲茶用具,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沒有異味,茶葉的香氣保存得好。」她說。

此前,考古學家在寶雞法門寺的唐代地宮中出土過一套皇帝捐獻的茶具,茶爐、茶磨、茶篩子等一應俱全。

這次出的茶托盞較多,也很講究,來源名窯有耀州窯、建窯、定窯等,雖然沒有出土煮水用的爐子,但出土了茶爐用的碳鏟、火筷子等,造型精緻,都有攢花。當時在沫茶系列裡是以建窯的托盞最為名貴,在貴族或高級知識份子中流行,家裡如有一個建窯的金毫或銀毫盞就非常講究了,那是士大夫優雅精緻生活的象徵。

白茶之爭

中國古人對茶葉的分類如何呢?對於有專家認為呂氏家族墓出土的綠茶是白茶的說法,有不同看法。

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林治認為,白茶的說法是一家之言。宋朝皇帝有「茶色尚白」的記載,但不是實際上的茶葉分類。茶葉雖為國飲,但中國古人到明朝時才對茶葉有明確分類。可以說,明朝前的中國茶可以統稱為中國綠茶。至於出土的綠茶是否為沏茶的殘茶,有待進一步研究。

林治說,古人喝茶十分講究,除了茶具講究外,有時還要沐浴、焚香,隨性書畫。呂氏家族墓出土的香具、文具等,都應是「講究」的。它讓我們從一個側面領略古人的精緻生活片斷。



来源:中華茶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