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看,它是人類文化敗落到終點的邪惡表演
在過去幾千年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東西方文化都在逐步敗落。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來源於神傳,蘊含著神對人類的深厚關愛。但是也在不斷敗落、偏離。西方文化相對簡單明瞭,但是也存在敗落現象。近幾百年來,西方出現了對上帝的懷疑與否定,同時宇宙間的邪靈帶動人們把實證科學奉為信仰。
馬克思主義在此基礎上出現於世,將共產邪惡主義強加給全世界,尤其把中國當成它的目標領地,把中華自古的神傳文化全盤剿滅,而且絕對不允許神傳文化從新發生。所以共產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其實是人類文化敗落到最後的一頁歷史,是一場邪惡的表現、表演。
神傳中道,光輝博大,領先世界
天人之間,流傳中道,包羅天人
【王道文化,天人之際】
中華文化可以簡要地概括為王道文化,包括王道的政治以及全部的物質、精神生活安排。王道文化的根本就是在天人之際的視野當中,追求人類共同生活與天地自然的和諧合一。
【道心人心之間,留傳中道】
這個文化的根本,就在於「中」。《尚書》記載了上古時期舜帝對禹的囑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實質危陡,道心實質深微。一定要精純,一定要專一,切實把握這個「中」。據說,這也是堯帝曾經對舜的囑託。
在根本上,中華就是因此而稱為「中國」。
【天人之間,選擇中道】
中華文化重「道」、重「德」。如何對待人心與「道」的關係,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此中華文化所選擇、留傳的,是在「道心」與「人心」之間施行「中道」,其實就是在天人兩個境界之間選擇中道。
因為宇宙中有許多生命層次,高出人類的生命對於人類所追求的境界沒有興趣,恰如人類不在乎螞蟻所搬動的蟲屍,也近似於正人君子瞧不起小偷面對錢財的貪婪。對於人類而言本來是正當的需求,例如米飯清香、服裝細滑、名譽地位,在更高生命看來都不屑一顧。這不是說祂們所喜好的是相反的東西,而是在祂們的境界裡有更加超越、善好、美滿的物質以及相互關係、內涵。所以屬於人類而言的好東西,就無法讓祂們有一點興趣。人類社會自我鼓吹的「羅漢齋」等等飯食名稱,客觀上是對神聖的侮辱。
中華文化不鼓勵人們追求物慾,但是也不鼓勵脫離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清修。中華文化弘揚的中道,就基礎於人類生活的正常需要、趣味、生活方式,同時包含了繼續向更高生命升華的關鍵。
【普遍關愛為根本,即身升華為指向】
這個繼續向更高生命升華的關鍵就是「普遍關愛」的心性。就具體而言,就是不脫離現有生活方式的「普遍關愛」。首當其衝的就是對眾生生活的引領,以及在不同範圍的完善、貢獻。當然也不排除清修。所以中華文化是一種即身修煉的文化。
【大隱市朝,半神文化】
道家留傳在世間的一部分主張「隱居」。但是在中華文化的更深層次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小隱隱於寺,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真正的升華就在社會生活當中,就在貢獻人類、升華自我的過程中。
所以中華的文化,又是一種半神的文化。如果按照中華文化的要求去做,當達到要求的時候,就不僅是人的境界,而且可能已經達到了神或者半神的境界。這在中華歷史上屢見不鮮。
【包羅天人,以中道而為王道】
所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內涵以及效果上,包羅天、地、人所有生命的境界。
所以中華文化講究的「中道」,實質是讓人用「中道」的方式,在既有的環境中,完成生命的升華,達到天地人三才的和諧合一。其實就是以中道的方式,行王道的政事與生活,以及修煉。
留傳王道,以史紀之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據說,《陰符經》是廣成子留傳給黃帝的一部經書。在《陰符經》中,廣成子給黃帝界定了什麼是王道。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者,萬物之盜。萬物者,天地之盜。人者,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這大地上的一切物質與生靈,都是為了豐富人的生活,讓人們用,供人們玩。這些所有的物質與生靈,都由天地得生,也都由天地所殺。但是人在其中負有職責,要讓三盜適宜,那樣天地人三才就安定了。
【天人之際,王者為四大之一】
「王」是人中之首,可以主宰萬民,從本質職責上應當「貫通天地人三才」,輔助天地、引導人民達成天人合一。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的偉大可以與「道」、「天」、「地」相比擬,是因為「王」主導著人民的生活文化,影響著人們能否更好地與道合一、與天地合一。
【以史紀王,忠實監督】
鑒於王對人類、對人類能否與道合一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中華文化設立了「史官」,主要記錄王者的一切語言與行為。根據《禮記》記載,史官需要完整記載王者的言行,有所行動則左史記之,有所語言則右史記之。而且史官有權、也需要完整記錄王的一切言行,王自己卻無權觀看,更無權修正。中華史官一直能夠掌握國家的最高機密,包括上古流傳的文獻、天文曆法等一切資料。在一定意義上,「史」在文化傳揚方面的地位高於王。
【以史紀中,傳承文化】
「史」的字形是「一隻手握著‘中’」,表明史官的職責要通過記錄從而給後人留傳「中道」,也就是留傳中華文化的本質,其間包含堯舜禹留傳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史官能否恪盡職責,影響著中華後人能否認識中華文化的根本內涵。
【史官的傳統】
中華史官具有超常的忠實傳統,忠實於自己的職責。據記載,齊國君主齊莊公與大臣崔杼的妻子有私情,到崔杼家淫亂。崔杼的黨徒激憤而殺死了本國君主齊莊公,崔杼控制了齊國。齊國太史在史冊上如實記載:「崔杼弒其君」。太史的記錄要進入國家檔案,崔杼要求太史用委婉的筆法予以修改,太史拒絕,崔杼就殺了太史。於是更換太史的弟弟繼任,還是不肯曲筆修改,又被崔杼殺死。再換太史的三弟繼任,還是不肯曲筆,崔杼再殺之。但太史的四弟仍然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就放棄了。齊國另一位史官稱為南史氏,聽說太史一家都死了,就拿著竹簡趕過去,聽說已經記錄完了,才回家。 司馬遷在漢代著作《史記》,把漢高祖劉邦的流氓出身、無賴行徑披露無遺,把項羽列入《本紀》與劉邦等同,都是出於史家傳統而秉筆直書的典型例子。
【對歷史的信仰】
因此,中華的歷史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歷史,其中蘊含著特別的天人角度,無數史官家傳的忠實傳統,以及他們對於天人之際一切重要演變的記錄。司馬遷自述他的理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說」, 正是此意。 因為人類的一切演變最終是天道對人為的回應,所以從歷史中能夠看出人事為什麼能夠興盛、為什麼能夠衰落;所以人應當從歷史的真實當中去追究、去恭敬天意。中華歷史的傳統堪當此任。首先是因為神傳賦予史家的職責與眼界,另外是因為史家能夠忠於職責,其節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所以《九評》指出,「中國知識份子自古以來就具有深厚的歷史意識。中國是世界上信史最長也最完整的國家,蓋中國人要依據歷史來判斷現實,甚至從中達致個人精神的升華。」 中華歷史當中包容巨大內涵,是中華文化注重歷史的根本原因。
神傳文化,是真根源
【博大精嚴,非是人為】
從整體上看,中華文化以天人關係為主題,以確立中道為內容,以王臣配合為體制,以史官記錄為驗證,構成一個完整、博大、精嚴的體系。這個博大精嚴的體系不是出於人的設計,而是出於神對人類的系統傳授。「神傳」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根源。
【語言文字,來自天授】
所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源很深,是一種神傳的文化。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它超越了地方、水土語音的差別,給中華造就了統一的文明構架。他所傳達的內容不只是人類所使用的器具、所經歷的生死、所矚目的悲歡,而是還涉及天地人三才、身心生命升華、神與人的關係、王道的傳續等許多根本問題。為了表達如此深刻的內涵,漢字沒有採取拼音形式,而是採取了表意結構。為表意而成文的基點就起始於中華上古傳承、觀察的天地神人物。《說文解字》的次序「始於一而終於亥」,代表了從天地渾合到陰陽續生的完整循環,就是後代賢人許慎註解上古神聖之意的典型例子。
因為漢字表達了如此超越、博大的內涵,所以歷史記載黃帝時期倉頡造字的時候,「天雨粟,夜鬼哭」。
因為倉頡文字的出現,後代人就可以知曉天道,這在宇宙中、在人類千萬年的文化上、在所有生命的生死輪迴看來,都是一件無比偉大、無比壯觀感動的事。
【神器工具,指導參照】
上古神聖還給中華留下了一些超常的工具,幫助人類理解天地的變化。這在漢字、易、干支、中醫等方面有典型的體現,但不僅於此。
八卦、甲子等都蘊含著高出人類經驗的更高科學。據《陰符經》闡述,八卦與甲子是一種演算工具。「所以聖人知曉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據以做出規範。如果是極端寧靜的道,那是律令曆法也不能符合的。手中有了奇妙的器具,這裡面演生萬千的像。八卦與甲子,神驗的機竅就暗藏在裡面。陰與陽相互推動優勝的途徑,明明白白地都表現在像當中了。」 中華傳統首先給人留下了修煉的部分,可以達到超越時間,所以「律令曆法都不能符合」。但在其下的境界,就可以運用八卦甲子的工具,推算各種變化。
八卦等也可以給後人以智慧的啟示。對於八卦的產生,孔子如此讚譽:「古代包犧氏作天下王的時候,仰面則向天上觀看顯像,俯身則向地上觀看法則,觀看鳥獸的文理以及地方的特點,近處取法於自身,遠處取法於各種物類,在這個基礎上開始製作八卦,用來通達神明的德性,用來狀類萬物的情況。」 孔子說:「易包含著聖人之道四方面:用來言論推崇他的辭句,用來行動推崇他的變化,用來製作工具推崇他的卦象,用來卜筮推崇他的佔斷。」 夏商週三代各自有《歸藏》、《連山》、《周易》,記述了他們對於天道以及各種事物的體驗、總結與崇敬。
【留傳修煉,指引升華】
修煉是中華文化中更加重要的部分。廣成子在《陰符經》中,首先給黃帝界定天人關係,其中提到修煉:「人的性有巧與拙,可以下伏潛藏。九竅的邪劣,在乎三個關鍵,可以動,也可以靜。火從木頭上生起來,災禍發生就一定毀壞。姦邪生成於國家,時機變動就一定崩潰。知道這個道理而修正精煉,就稱他為聖人。」 後來黃帝治國成功、丹成升天而去,給中華文化留下了一個最引人注目的修煉例證。至於其他的修煉者,自古及今代代出現,數不勝數。
【遠古開闢,五千流傳】
其實中華文化的神傳,早自遠古時代就已經開始。《九評》在敘述中華文化的起源時指出:「‘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等都是如此。
但是中華文化如此博大深厚的內涵,在遠古時期尚未充分展開。至黃帝時期得到系統展開,並通過五帝、三代,經過周初聖賢、孔孟老莊、歷代賢聖,流傳了上下五千年。所以《九評》對中華文化做出一個簡要的概括,說:「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
啟示人類,始於中華
【立心天人,構成中國】
所以中華文化的立心在於天人之際。目標是要達成三才合一,引領升華。如果要達到三才合一,完成升華,中華文化認為必須走「中道」。所以既不可以單一講「天」而否定「人」,也就是不主張走完全宗教化、否定世俗意義的路線。同時也不可以單一講「人」而否定「天」,也就是不能完全把人肉體的願望、需求的滿足作為社會體制的目標。
中華文化認為如果單純滿足人低層次的慾望,會發生嚴重的危險後果。所以文化的基本路線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文化的基本定位是「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既要富民,也要教導人民敬天法地,尊道而貴德。
【始於中華,啟示人類】
因為中華文化立心於天人之際,而不是僅僅立心於本國富裕,更不是立心於擴張領土,所以中華文化本來屬於所有的人類眾生,而不是只屬於華夏民族或者任何單一的民族。
所以中華文化的起點雖然在黃河流域,始於炎黃子孫,但是後來逐步擴展到達長江流域,漸漸至於更廣。在唐代影響已經遍及亞洲,後來繼續擴大。目前傳統的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正在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偉哉中華,輔相天地】
這個影響力的根源在於神傳所包括的深厚、偉大內涵。因為這些內涵並不是人造就的,所以影響力的根源實際不是中華炎黃子孫作為人類本身對其他人類的啟示。
中華炎黃子孫在偉大文化的塑造下湧現了許多聖賢、無數有名的和無名的英雄偉大人物,造就了光輝的現實文化、與富強的國度,給世界上臨近的人們提供了仰慕、學習的楷模,在一定成度上完成了「神傳於中華、啟示於人類」的任務。
【難哉善哉,輔相天地】
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同時也是艱難的。因為在人類社會如果要展現正面的意義,往往需要有反面的因素作為襯托。當時,中華文化之中出現了眾多極其光輝的英雄,但是也出現了眾多極其惡毒的佞臣、殘酷的事件。就像岳飛給人類展現了什麼是「精忠」,當時也出現了諂媚當朝皇帝、不顧國家大義的秦檜,出現了風波亭上的慘案、「莫須有」的冤屈。「秋雨綿似淚,涕涕酸心肺。」 真正偉大、正確標準的堅持者遭受毫無人性、毫無道理、毫無底線的瘋狂迫害,讓人回想之間,心酸不已,欷歔流淚。所以中華文化的歷史,比其他民族多出了許多光輝,但是也多出了許多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