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傳統主題,但也偶有美秋之作,一旦釀製,定是美酒。晚唐詩人杜牧的《山行》和《長安秋望》就是美秋的佳釀名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是杜牧早年作於南國的《山行》,是一首秋的頌歌。山路彎彎曲曲,蜿蜒伸向山頭,在那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詩人驚奇地發現在夕陽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雲錦,如爍彩霞,他只得停車領略,因為這美景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
詩中的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美妙動人的畫面。景象主從有別,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的地位;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
杜牧透過滿山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在秋季到來的時候,詩人毫無哀傷嘆息,而且意興飛揚,歌頌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樂觀豪邁的個性,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以及英爽峻拔的氣概,可見詩人的才氣和見地非同一般。
與《山行》相映生輝的詩作是杜牧晚期寫於北方的《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詩人讚美的是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登樓望遠,霜樹高聳挺拔,長天明淨澄潔,終南山那峻拔入雲的氣勢,像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虛實相生,不僅終南山的高遠如在目前,抽象虛泛的秋色也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它們那清肅峻拔的動態與精神一齊躍然紙上,而全詩意境中所表現的詩人的高遠抱負與高揚意緒,那更是不待多言的了。這是一首高秋的讚歌。
一雙璧玉,兩顆珍珠,《山行》和《長安秋望》都是寫景頌秋的,運用襯托的手法,通過描繪大自然的美 麗秋色,體現詩人峻拔向上的精神。而《山行》寫的是南方秋光,《長安秋望》詠的是北國秋色,前者明麗熱烈,後者明快雄渾,前者俊爽而偏於陰柔之美,後者俊爽而偏於陽剛之氣,前者為「無我之境」,後者是「有我之境」,它們是杜牧秋歌的南北二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