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教授受訪指出,要與中國洽簽ECFA之前必須先完成三項前提,人民才會比較放心,第一,先和其他國家簽FTA,對臺灣來說等於有個保命符;第二,建構對弱勢的照顧必須有更有效的配套措施;第三,政府必須提出產業升級的願景。ECFA著眼的是成本低的easy money,對產業升級是不利的。
問:二○一○年是馬政府洽簽ECFA的關鍵年,請你為這項政策做個定性?
邱俊榮:ECFA談到現在已經一年多,政府從剛開始只講利不講弊,在大家不斷的要求下,最近馬總統終於開始談「三中」(中南部、中低收入和中小企業),這個轉變我很願意肯定。
照顧三中 和簽ECFA矛盾
但是,ECFA基本上有利於資本家,如果馬總統打從心裏要照顧「三中」,這與簽署ECFA的本質上是矛盾的。政府如果只從救濟的角度思考,效果將非常微弱,必須很小心地規劃一個大的藍圖來照顧弱勢者。
另外一方面,臺灣行政院吳院長也談到「庶民經濟」,政府不能只把此當口號,必須提出能落實的政策。例如「產創條例」獨惠於資本家遭到外界批判,行政院上週終於決定將產創條例草案三十條極具爭議的十五%營所稅優惠取消,改而從大眾、弱勢、多數人的立場看問題,對此我也願意給予肯定。
ECFA與產創條例在對資本家存有許多優惠是類似的,因此庶民經濟如果真的要落實,產創條例草案三十條的刪除帶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在國際貿易的領域中,即使貿易本身可能有利於整體經濟,但以出口為例,出口通常對生產者有利,對消費者不利,因為把東西賣到國外去,東西變貴了。反之,進口一定對消費者有利,對國內生產者不利。貿易的本質就是這樣,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受惠,一定是有利有弊。政府過去一直說,簽了ECFA帶動了自由貿易後,全民都可以受惠,這個邏輯在國際貿易的領域並不成立。
從ECFA與產創條例,我們看到以臺灣工總為首的許多資本家,在媒體上刊登了非常多的廣告push這些議題。從經濟學理來講,一件事情對資本家有利,通常對廣大的勞工不利,但是資本家有錢登廣告,一般的人卻沒有能力這麼做。因此當我們看到資本家極力在呼籲一件事情時,通常是不利所得分配的,站在普羅大眾的立場,就要非常小心這件事情,政府既然標榜庶民經濟,也一定要有這種認知。
問:但是馬總統最近對中國台商宣示ECFA一定要做,而且要快,你怎麼看?
邱:馬總統農曆年前在記者會上說「ECFA沒有時間表」,開春後馬上又說要愈快愈好,這樣的改變就容易讓人產生不信任感。又如馬總統說ECFA對我們不利的不簽,但是臺灣經濟部又告訴我們,ECFA不是萬靈丹,任何的貿易談判一定會有犧牲。如果是這樣的話,經濟部在談判時能不能堅守馬總統的立場?因此為政者若欲建立人民的信任感,一定得謹言慎行。
經濟目標 應放在95%市場
從政府的各種談話看來, ECFA殆無疑問是個FTA的形式,這就有其危險性存在。根據WTO的規範,必須包括的商品貿易項目,包含早期收穫與之後逐步實現的部分,最後要開放到九成以上,這顯然對臺灣的衝擊就會非常大。
政府現在顯然非常關注中國市場,當然有錢賺不到是件可惜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考慮賺錢是短期或長期的效果?「中國有錢賺」這件事情的背後,事實上是令人擔心的。
我們接觸許多業者,他們可能贊成簽ECFA,原因是中國崛起使得相關產業都發展起來了,壓縮了臺灣廠商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空間,當利潤愈來愈薄時,把關稅取消就變得非常要緊。但是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中國產業的崛起絕對不會因為簽了ECFA就停止。如果我們在意的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關稅拿掉,則在短時間內當然會有好處,但是這個好處事實上是無以為繼的。
政府不是沒有看到這點,經濟部也很關心產業升級這件事情,但是在比重上,比較不能令人理解的是,為什麼沒有看到政府對產業升級的用力,像ECFA這般又急又強?
中國市場事實上只佔全球市場的五%左右,但臺灣已有將近五成的出口到中國去,也就是我們把一半的力氣放在不過五%的市場上,其他九十五%的市場,而且許多是高所得的市場,卻看不到足夠努力的經營。
我們最喜歡和韓國比,過去我們認為臺灣絕不會輸韓國,至少與之並駕齊驅,但現在很多人認為我們已經輸韓國很多。其中當然有各種原因,包括他們研發投入金額非常大、他們把產業建構得非常垂直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韓國把目標放在全世界,是全球最早同時與美國、歐盟、東協簽訂FTA的國家,下一個可能要簽的是加拿大,也正和俄羅斯研究共同開發西伯利亞能源,全球化的努力一波又一波,著重的更是全球最先進的市場。
對任何廠商來說,把產品賣到美國、歐盟、加拿大等高所得的國家當然比較好。馬總統說「要幫人民做生意」,如果可以的話,應該要找價錢賣得高、將來的需求可以源源不絕的好市場。反之,如果把我們的所有希望都放在全球只有五%的市場,這樣的做生意,恐怕不是很高瞻遠矚。
對臺灣長期的經濟發展,政府應該讓人民看到其展現積極的態度去與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洽簽自由貿易協定,這對臺灣才真正有利。大家現在擔心的是,似乎沒有看到政府努力要與其他國家簽FTA,但對ECFA卻非常積極。
ECFA還有一個大的危險。我們到任何地方做生意,當然希望能公平競爭,但中國市場至今都不是公平競爭的市場,因為中國為了協助其本身企業的發展,一直有許多策略性的扶助政策。要把臺灣不算多的籌碼丟到這樣的市場裡,就像把臺灣的廠商置於險地。從這幾個角度來看,我們始終認為在順位上,政府應該要先與其他國家洽簽FTA。
臺灣的人民很可愛,明明我們與中國簽的是FTA,但不能講FTA,照理政府應該覺得不好意思,但政府一再宣傳,人民好像也覺得無所謂,顯然臺灣在過去多年的磨難中,我們要實質,名稱倒可以容忍,如果這麼無所謂,我們也可以用其他的名字去與美日等國簽,相信大家也可以認可,但重點是政府必須讓人民看到它的努力,你投入多少如同ECFA的用心,這樣才是真的幫人民做生意。
問:如果政府一定要簽ECFA,你認為該具備那些前提?
邱:經過大半年的辯論,政府終於願意從只宣揚ECFA之利,到從善如流地注意到ECFA對三中的傷害,也提出九五○億的救濟經費,雖然這是十年的編列,數額並不多,也不易治本;對於先與他國簽訂FTA的主張,政府也開始願意解釋其努力。這表示ECFA帶來的許多不利影響,政府不是不知道。既然如此,我們呼籲政府,在庶民經濟的考量之下,是不是可以把腳步放慢一點?因為一旦簽署,等於開始把臺灣暴露在一個長期不可回覆的環境裡,茲事體大。
完整的規劃包括幾個部分,以便讓人民在洽簽ECFA之前比較放心。第一,先和其他國家簽FTA,這件事情如果能有些進展,至少有一、二個先進國家願意與我們簽,對臺灣來說等於有個保命符;第二,現在對弱勢的照顧,包括勞工、中小企業、中南部,必須有更有效的配套措施,如社會安全、就業安全制度的建構,這些目前都是非常薄弱的,也不是九五○億撒下去就可以解決,應該先把這些制度建立起來。第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經濟部也瞭解讓臺灣的技術更自主、產業更升級是很關鍵的事情,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看到可以讓人振奮、有效,讓人可以看到未來的具體作法,ECFA著眼的是成本低的easy money,對產業升級事實上是不利的,因此政府必須讓人民看到產業升級的願景是什麼。在具有這些更穩固的基礎上再去談ECFA,會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政府主張快簽ECFA的理由在於東協加一的實施,擔心臺灣因此被「邊緣化」。事實上,臺灣與東協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沒有重疊,東協加一對臺灣並沒有「邊緣化」這麼嚴重。此外,如果我們連過去從不在意的東南亞產品都這麼忌憚,那麼簽ECFA也不會是長久之計。也許政府會說日本、韓國將來加入就有影響,我們必須先問,臺灣的產品究竟還能不能替代得過日韓的產品?如果長期來講無法替代,那麼簽不簽ECFA的影響也不會太大。我們當然希望臺灣的產品可以替代日韓產品,那麼必須自己要先壯大,品質與技術能夠更好,如果能夠做到,臺灣就能與日韓在世界舞臺較量,簽不簽ECFA也沒有那麼重要。
東協加一 不會讓臺邊緣化
如果我們把臺灣的經濟發展目標放在其他九十五%的市場上,就會有更大的藍圖可以規劃。政府應該在如何開創那九十五%的市場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將近一半的出口到五%的中國市場,我們不可能期待有七、八成的出口到中國去,如果是這樣,也不是值得開心的事。
政府擔心中國市場被韓國搶走,這對臺灣也許不是夠真實的認知,我們應該看韓國怎麼樣昂首闊步邁向全球,也讓臺灣更積極地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