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共有大約282所孔子學院,不少人認為這些孔子學院對於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有一定作用,但最近《時代週刊》的一篇文章提出「孔子學院誰買單」的問題,並表示有學者對把孔子學院辦成「普通的漢語推廣班」感到失望。
《時代週報》是廣東出版集團下屬的一家綜合刊物。該刊物最近一期的頭條是題為「時代議題:孔子學院,大國慷慨為哪般」的文章。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兩點:一,中國「在海外辦孔子學院的花銷,主要由國家撥款」,而某些部門有從中漁利之嫌;二,有學者對把孔子學院辦成漢語推廣班感到不高興,認為孔子學院的教學內容應當有一定深度。
旅美學者謝選駿表示,為了就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最好要知道中國在海外辦孔子學院的緣起。他說,中國辦孔子學院,類似於80年代德國在北京辦歌德學院,「實際上它是跟西方學的,並不是跟中國古代的什麼書院學的。中國古代書院都有獨立的精神啊,都是私人辦學,這孔子學院不是這樣,它是跟德國的歌德學院學的。我記得是1985年前後,德國在北京的第一外國語學院設了一個歌德學院。他們當時租了半棟樓,然後它裡面裝修是按德國標準,材料都是從德國運來的。很漂亮,很先進。所以,它這個孔子學校實際上是從歌德學院模仿來的一個東西。那麼,歌德學院當然它也傳遍德國文化了,只是用歌德來命名。它也不可能都教歌德的詩、德文別的都不教也不可能。也不可能只教歌德的精神,那還得教點兒別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名頭。那麼孔子學院我想也是這樣,是個名頭。以孔子學院這個名義呢,模仿歌德學院然後呢到海外去教漢語。我們建一個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也要用一個私人來命名,如果不叫孔子學院,難道叫秦始皇學院?或者毛澤東學院嗎?這顯然是不行。所以還是孔子學院顯然比較恰當。因為孔子不管怎麼說他是個文化人。他是個知識份子,那就跟歌德差不多。而且他在國際上的影響應該說比歌德的影響更大。他比歌德代表德國其實更能代表中國。」
謝選駿說,如果中國有的部門從對孔子學院的撥款中漁利,那是制度缺陷造成的,今後應該加強經費監督:
「中國它應該是司法不獨立的。那麼這麼一來呢經費得不到監督,所以就變成一些中飽私囊或者的話往海外派遣一些自己的關係戶啊,或者是浪費啊,這種東西就掛上鉤了。」
謝選駿表示,在海外辦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擴張的一個步驟。他認為,孔子的學說對於中國和世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要恰當地把握儒家學說在孔子學院教學中所佔的比重:
「就是說作為文化擴張的一個步驟是必不可免的或者叫文化交流也是需要的。中國需要不需要儒家學說?世界需要不需要儒家學說?我認為需要。不僅現在需要,而且過去需要,將來也需要。這個就是人類的知識嘛,是吧。儒家學說和別的學說都是。所以我們都需要。問題就是給它一個什麼位置?它佔有多大比重的問題在教學內容中。關鍵在這兒大概。這個是大家會討論的。所以有人說儒家學說根本不應該傳播,應該把它消滅了,那不成了文革了嘛。」
這位學者說,孔子的學說與等級社會相適應,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孔子呢倡導一種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就叫做禮制。或者現在人把它看成一種等級制度是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這個呢和後來秦始皇提倡的說絕對君權是不一樣的。君要像君,臣才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他是強調人的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那麼在這點上說呢,儒家的學說呢,它有它的合理成分。」
僑界知名人士張聞選表示,在海外建孔子學院有利於世界瞭解中國:
「我覺得這個孔子學院挺好嘛。在宣傳中國,在宣傳孔子教學。能讓國外人對中國不見生啊,不害怕。這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中國的四千年來,就是最近200年來是中國窮。以前都是中國最富的國家,最強的國家。」
張聞選說,孔子學院教漢語也是一件好事:「我的想法是這樣子,你要做一個中文學校,孔子學院你要做點事情,當地人喜歡的。這都是從基本開始。你花錢不太多的話,我覺得反而是好事。」
學者謝選駿表示,在兩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上,儒家學說在大一統時代就會受到推崇,而在亂世就會遭到撻伐,將來儒家學說在世界的遭遇也差不多會是這樣。